相关问答
1、犯罪客体是国家税收的征管秩序。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采用刑法列举的偷税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进行犯罪的行为,这...
1、犯罪客体是国家税收的征管秩序。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采用刑法列举的偷税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进行犯罪的行为,这是...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偷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已扣、已收税款,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行为。 1、偷税罪的客体特征。偷税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这是是偷税罪及其他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所共有的一个基本特征。税收是我国的财政之本,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重要的经济杠杆。目前,我国的税收按征收职能划分大体有三类:一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的工商税,二是由财政部门征收的农业税,三是由海关部门征收的关税。其中工商税约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我们所研究的偷税罪,通常指采取各种欺骗、隐匿手段偷逃各种工商税收(包括部分农业税)的行为。 偷税罪的客体反映偷税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是判断该罪区别于其他类犯罪的重要标志。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走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犯罪也往往伴随着偷税,但是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故《刑法》第三章对此做出分节规定,我们在实践中应当注意加以区分。 2、偷税罪的客观特征。偷税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税收管理法律、法规,采取隐瞒、欺骗手段,不缴或少缴应当缴纳的税款的行为。构成本罪,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为前提,即依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某种税款,而不予缴纳。反之,没有缴纳税款的义务,或者依法被减免缴纳税款,或者没有采取法律规定的各种隐瞒、欺骗手段,均不能构成偷税罪。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偷税是一种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积极地采取各种手段,弄虚作假逃避其纳税义务,逃避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在少数情况下也表现为消极地不缴纳税款根据《刑法》第201条的规定,实施偷税行为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手段: (1)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其中“伪造”,是指行为人设立虚伪的账簿、记账凭证,俗称“造假账”、“两本账”;“变造”是指行为人对账簿、记账凭证进行挖补、涂改等;“隐匿”,是行为人将账簿、记账凭证故意隐藏起来;“擅自销毁”,是指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而擅自将正在使用的或尚未过期的账簿、记账凭证销毁处理的行为。 (2)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是指行为人在账簿上大量填写超出实际支出的数额,以冲抵或减少实际收入的数额;“不列、少列收入”,是指行为人将取得的经营收入不记入账簿,或只将少量收入记入账簿而将大部分收入记入账外的行为,亦称“收入不入账”。 (3)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其中,“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是指已取得应税收入、应依法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不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并经税务机关通知,仍拒不申报的行为。“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是指在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过程中,制造虚假情况。如不如实填写或者提供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的纳税资料等。只要行为人已取得应税收入,即成为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人或扣缴义务人;不论该行为人当时是否在税务机关办理了税务登记,均不影响其纳税人身份的成立。 3、偷税罪主观方面的特征。偷税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心理状态。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依法应当纳税,而有意逃避缴纳税款。如果由于纳税人不熟悉税收法规,或者由于工作失误而漏缴税款,或者由于客观原因未能按期缴纳税款,都是没有偷税的犯罪故意,不能构成偷税罪。 4、偷税罪的主体偷税罪的主体必须是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偷税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才能构成本罪。根据《税收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的规定,纳税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其他企业,以及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1、客体要件逃税罪的客体是指逃税行为侵犯了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秩序。 2、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主观要件本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和过失。进行虚假纳税申报行为是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不进行纳税申报一般也是故意的行为,有时也存在过失的可能,对于确因疏忽而没有纳税申报,属于漏税,依法补缴即可,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逃税罪的的主观要件一般是故意。
所谓犯罪构成,它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符合犯罪概念基本特征构成犯罪所必须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大类要件的总和。它对理解和适用刑法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依据,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具体界限,是衡量轻罪与重罪的尺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01条偷税罪作为“危害税收征管罪”类的一个重要罪名,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它,对于维护税收秩序,打击偷税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就偷税罪的犯罪构成作简要分析,以助大家正确理解和适用该罪。综上所述,对于纳税是我国每个公民和组织的义务,如果偷漏税都是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的,这严重的损害到了国家的利益,除了需要将偷漏掉的税款补上以外,还会处一定的罚款,如果情节严重的,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3人已浏览
191人已浏览
175人已浏览
15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