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法第382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罪,应当按照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涉嫌实施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的,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000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三万元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的。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本罪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挪归个人使用。行为人主观目的是暂时的取得公款的使用权,用后归还;如果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构成贪污罪。犯罪的:处五年以下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
1、行为人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2、行为人挪用了公款。3、行为人将挪用的公款归个人使用。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形:(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2)挪用公款是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3)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4、犯罪的对象是公款,包括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的款物。具体量刑根据情况来定。
贪污及挪用公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与会计从业人员有密切的关系。贪污或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少的为违法行为,贪污或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达到或超过《刑法》规定的数额的,属于犯罪行为。会计从业人员是否涉及违纪违法甚至涉嫌犯罪,应区别对待。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对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予以纠正,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不得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从业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指使、强令下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为贪污及挪用公款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方便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负相关的法律责任;已向单位负责人提出纠正意见,并记录事实经过,但单位负责人执意为之的,会计从业人员不负法律责任;会计人员参与、谋划贪污及挪用公款,并办理相关会计事项的,应负法律责任。相关规定:《会计法》第二十八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四十四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92人已浏览
131人已浏览
863人已浏览
24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