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南京市民每个月的五险一金缴费记录是可以通过手机下载一个我的南京app,然后进行注册后就可以查看到自己每个月缴纳的五险一金记录。...
1,保险包括五种,由单位和个人一起缴纳,比例如下: 北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0%(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医疗...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 登录“北京市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网站,登录帐号。也可以在百度搜索网站网址。 2 登录已在此网站注册的帐号。 3 进入用户管理界面,左侧是功能菜单。 4 可以在“个人权益记录”里查询社保对账单(2010-2013)。 5 在“查询管理”里,可以查到社保对账单(2010年以前的)、个人基本信息、申报信息状态查询和社保卡办理状态。
查询的方法主要有4种:1、在线查询市民可以登录自己所在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网站,进行五险一金的查询。市民可以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上面的网站名称进行搜索,找到上面的网站入口。在网上找工作板块,市民可以找到自己想查询的五险一金查询入口。2、电话查询市养老保险统一查询电话12333(加自己所在区市的电话区号),同时可以咨询养老保险办理.养老金补缴(补交).退休金转移等问题的查询。3、柜台咨询市民也可以带着本人的身份证和社会保险卡直接访问市劳动和社会保险厅相关的养老保险机构。4、社会保险查询也可以在所在地区部下区级劳动和保障部门查询,市民可以打电话给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查询。
五险一金包括: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 五险一金缴费比例: 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为20%,个人缴费费率为8%;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0%,个人缴费比例为2%;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0.2-1.9%,个人不缴费;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个人不缴费;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个人缴费比例为0.5%;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各为7%。 五险一金怎么查: 五险一金的查询渠道有:网上查询,手机查询,电话查询。 单位怎么办理五险一金: 五险办理程序:1、首先要进行社保登记,携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营业执照时已在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好)、法人身份证号码、税务登记证单位开户处拿一式三份的表格填写,核实完毕会拿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证,再去拿到社保证,进行了社保登记就可以办理社保了。 ①整理单位要办理社保人员的名单及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②新办人员需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③续保人员,确保个人窗口已报停、或前单位已报停; ④填写表格 2、还需填报办理社会保险“网上申报”业务申请表,经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签订社会保险“网上申报”业务承诺书,授予其“网上申报”业务操作权限。 3、办理参保人员增减变化申报的业务操作程序。参保企业应于每月的1—15日,最好15日前办理通过社会保险业务网站办理本单位参保人员增减变化及应缴费信息的申报业务,并填写、留存相关表格、资料。 4、参保企业办理完上述“网上申报”操作,确认无误后,应在网上提报“应收核定”申请;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参保企业的申请,进行应缴费信息的核定,并通过“网上银行”征收社会保险费。 住房公积金:根据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新设立的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手续;第十五条:“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手续。因此单位应自觉地为职工依法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对新录用的职工,应当自录用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首月工资乘以职工本人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之和(见分进元)。宁波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每月18日之后以同城特约委托收款方式从各单位帐户内归集单位缴存的和为职工代缴的住房公积金,并计入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 个人怎么办理及缴纳五险一金: 1、辞职后,自己只可缴纳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两种,其余自行不可缴纳。 2、辞职后,自己可不缴纳保险,待到再找到合适工作时可续缴,且自行缴纳不划算。 3、若您要生育,报销相关费用为您在现单位工作并缴纳生育金满一年(12个月)才可报销,中间不可间断或更换公司。 具体流程如下: ①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就可以离职,交接工作事务; ②离职后让离职单位人事部提供“离职证明”、“劳动解除合同”; ③拿回自己“劳动手册”、“社保保险卡”自己妥善保管好; ④下个月自己五险一金就停掉了,可以去辖区社区、街道领失业金领满一年; ⑤如果您要自己缴纳可以到社保保障中心办理托管,根据自己情况缴纳社保及养老等; ⑥自己缴纳属于灵活性社保、养老和企业缴纳完全不一样; ⑦如果要办理先去社保局/中心办理业务,签订托管协议服务,填写个人档案及个人信息,再去江苏银行办理开户养老存折,每月25号之前缴纳,如果不缴纳或忘记缴纳,要扣个人滞纳金。 ⑧提供材料有这些:个人身份证(原件二代)劳动手册、社保卡、社保转移单、原单位的离职报告证明等相关资料。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15人已浏览
303人已浏览
516人已浏览
81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