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民法典》关于赡养老人的规定如下: 1、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帮助和保护父母。 2、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
监护顺序的规定如下: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二十七条规定,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1)意思表示的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3、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4、表示行为。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统领民法典各分编;各分编将在总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民事制度作出具体规定。民法总则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采取“提取公因式”的办法,将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定写入民法总则,就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规定,既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依据 民法总则分为11章,包括基本原则、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附则,共206条。
一、指定代理,是指根据法院或指定单位的指定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通常适用于两种情况: (1)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又没有法定代理人的; (2)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为代理人。 二、依据法律在中国,有权指定代理人的,一是人民法院,二是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 三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当事人对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决。人民法院指定后,被指定的代理人不得自行变更。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53人已浏览
133人已浏览
193人已浏览
19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