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犯罪中止的量刑原则是: 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
继续犯构成犯罪中止的情形,也需要判刑,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行动发生之后,由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愿中止犯罪行动的,构成犯...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我国法律制度中对于犯罪中止并没有不同的解释,犯罪中止的解释是《刑法》统一规定的,嫌疑人在犯罪的过程中主动的放弃犯罪,并且防止了危害结果发生的,才能构成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一般都会免除处罚,如果造成了相应的损害后果,会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话一般是不会被判刑的。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犯罪中止问题。犯罪中止,即在犯罪未达到完成形态前自动放弃犯罪,使犯罪处于停止形态,使行为人的行为尚未具备刑法规定的所涉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犯罪中止又分为两种情况: (1)消极中止。即只要行为人消极地放弃正在实施的行为,不再实施,该犯罪行为就不会达到既遂状态。这种中止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前,此时,犯罪构成要件未全部具备,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使犯罪失去达到完成形态的可能,构成中止。 (2)积极中止。即仅以不作为的方式消极地停止犯罪的继续实施还不够,还要求必须采取积极的作为来预防和阻止既遂的结果发生,且这种防止行为必须奏效。这种中止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事实上,对于行为犯,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犯罪构成要件就已经全部具备,已属犯罪既遂了,谈不上自动放弃,也就谈不上中止。这种中止更多的存在于结果犯的情形。对于结果犯,犯罪行为实行终了后,犯罪构成要件中尚有法定结果一项尚未出现,此时如果仅仅是停止犯罪的继续实施而不能有效防止法定的构成犯罪的结果出现,随着结果出现犯罪即既遂了,根本谈不上中止。如果是因为行为人自动放弃和有效防止而使结果未出现,就构成犯罪中止。如果是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结果未出现,则是犯罪未遂。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0人已浏览
109人已浏览
147人已浏览
9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