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刑法》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缓刑没有实际执行。是一种宣告刑。《刑法》第六十五条被...
一、如何认定犯罪分子是否属于自首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构成自首必须具备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个条件,同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按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可分为故意和过失,过失又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已的行为可能产生损害社会的后果,但因疏忽大意没有关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因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简而言之,过失是行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危害后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过失犯罪的认定,根据《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第二类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即两人以上由于过失行为,造成同一危害结果的,不以共同犯罪定罪处罚。因为在过失犯罪的场合,行为人在主观上既不希望,也不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当然不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也就不属于共同犯罪。两人以上由于过失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而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99人已浏览
238人已浏览
133人已浏览
13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