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观上必须是故意。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认定诽谤罪的条件是: 1.客体: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主观方面: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
一、诽谤罪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处理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将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解释》明确了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情况: 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引发民族宗教冲突;诽谤多人造成不良影响;损害国家形象,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恶劣的国际影响;其它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实际点击和浏览同一诽谤信息超过5000次,或者转发超过500次的,视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以构成诽谤罪。二、诽谤罪处罚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3人已浏览
271人已浏览
275人已浏览
63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