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
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从广义上说,“违法”与“犯罪”是一对属种关系的概念,即所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犯罪是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因而也是违法行为。所以“违法”包括“犯罪”。 违法,有作为的违法和不作为的违法两类。“作为”的违法,是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准做的行为,行为人做了。比如法律规定不准杀人,那么杀人就是作为的违法。“不作为”的违法,是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做的行为,行为人没做。比如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在处罚决定作出前,向当事人告知其违法的事实、对其作出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那么行政机关没有告知便作出行政处罚,就是不作为的违法。
举动犯。也称为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举动犯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存在既遂形态与预备形态及预备阶段的中止形态之别。我国刑法中的举动犯一般都是原本属于非实行行为而被刑法分则实行行为化的犯罪行为,具体包括两类:一类是原本为预备性质的犯罪构成。如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之参加行为。二是教唆性质的犯罪构成。如煽动分裂国家罪之煽动行为。 行为犯,指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这类犯罪的既遂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它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成为标志。但这些行为又不是一着手即告完成,这种行为要有一个实施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视为行为的完成。在着手实施犯罪的情况下,如果达到了法律要求的程度,完成了犯罪行为,就视为犯罪的完成,构成了犯罪的既遂。这类常见的犯罪有:强奸罪、奸淫幼女罪、脱逃罪、诬告陷害罪等。 如果需要深入的研究、探讨,建议到书店购买专业的刑法学书籍。
犯罪行为与不道德行为仍然各自有其质的规定性,其区别表现在: (一)不道德行为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存在。而犯罪行为则是阶级社会所有的,是刑法对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所作的法律标定,即把某些不道德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加以处罚。犯罪与刑法相伴随,不道德行为则与道德规范同时出现。 (二)犯罪行为要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刑法的制裁,行为人因此要被剥夺人身自由和经济利益。而不道德行为则只受到舆论谴责、道义批判,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三)犯罪行为被标定为具有一定程度危害性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危害程度大小,是由统治阶级的道德容忍度来决定的。在不同国家中刑法对犯罪危害程度的界定,因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别。同样是偷盗行为,有的国家处以罚金,有的国家予以监禁,有的国家则给予砍手的惩罚。不论对犯罪危害程度的衡量标准有何差别,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特定国家的法制观和道德观指导下,被认定为犯罪的那些行为,其社会危害性一定要大于一般不道德行为。 由此可见,犯罪行为与不道德行为尽管各有其本质特征,但区别二者质的规定性,却要由量(社会危害程度大小)来决定。由于在量化过程中,量的尺度常常要受国家形势和政策的变化、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及司法人员的判断水平的影响,因此,在此时此地不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在彼时彼地则可能被认定为犯罪。于是有大量社会行为处于犯罪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交叉处,从而也就成为甄别案件、定罪量刑和立法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12人已浏览
205人已浏览
461人已浏览
45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