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根据法律规定,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诬告陷害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诬告陷害罪】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向公安、司法机关或者有关国家机关捏造犯罪事实,使他人受到严重刑事调查的行为。诬告罪应当承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的从重处罚。
不属于,诬告陷害罪是一起公诉案件。自诉案件的范围如下:(1)只有通知才能处理的案件。所谓告知案件,是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2)受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受害人有证据证明,侦查机关不予追究的案件。
要认定诬告陷害罪,首先要区分好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1、要区分诬告陷害与错告的界限。刑法第条二百四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款规定。”所谓错告,是指错误地指控他人有犯罪事实的告发行为。所谓检举失实,是指揭发他人罪行,但揭发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或部分不符的行为。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就把诬告与错告在性质上清楚地区别开来了。诬告与错告,在主观方面有着质的不同:前者是故意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属于犯罪行为;后者则是由于情况不明,或者认识片面而在控告、检举中发生差错。由此可见,是否具有诬陷的故意,是区分诬告与错告的最基本的标志。 2、要区分诬告陷害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两者都具有捏造事实、诬陷好人的特征。但是,诬陷的内容、目的和性质,又各不相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处罚,而一般诬陷行为仅限于捏造犯错误的事实,其目的只是使他人受到某种行政纪律处分,因此,从性质上讲一个是犯罪,一个是违法。对一般诬陷行为,可根据不同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或者批评教育。 3、要区分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界限。二者都表现为陷害他人,主要区别是:诬告陷害罪的对象是一切公民;报复陷害罪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639人已浏览
183人已浏览
113人已浏览
14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