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彻底中止犯罪的意图,即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意图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是作为的方式,也可以不作为的方式。 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防止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生的积极措施,但实际上未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者该犯罪结果未发生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至,则不能认定作为人是犯罪中止,而应认定为犯罪既遂或犯罪未遂。
我国《刑法》第24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第一、对中止犯必须从宽处罚,是我国刑法关于处罚中止犯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则。因此,不论犯罪行为的性质如何,也不论犯罪行为造成的现实危害怎样,只要构成中止犯,就必须对其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因为中止犯既然自动放弃犯罪,表明其主观恶性大为减少;没有造成损害,说明客观上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从而应当免除处罚。这样做,可以鼓励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悬崖勒马,因而有助于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第三、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为造成损害,说明行为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所以不应免除处罚,而应当减轻处罚。
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3条规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就意味着剥夺了触犯刑律的大学生将受教育的权利,那么二者之间受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呢?从高校方面而言,触犯刑律的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已经存在严重的问题,而且是应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可想而知肯定是不符合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对这样的学生当然应该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对大学生而言,要完成学业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人身自由,以满足自己参加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需要。触犯刑律的后果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判处、、甚至; 2、判处、有期徒刑缓刑; 3、有罪但不起诉或免于刑事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36人已浏览
517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11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