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如何区分诈骗罪和民事借贷案件

2021-11-14
第一,主观目的不同,手段也不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在诈骗罪中,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自愿交出财产的错觉,从而获得他人的全部财产,行使其实际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权,侵犯他人对某一特定财产所有权的正常行使,具有非法永久占有公私财产的犯罪目的。因此,刑法上的诈骗罪不仅要求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还要求行为人以他人财产为主观目的。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借款人与贷款人达成借贷协议,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而产生的纠纷。是一种民事行为,本质上是民事法律关系,应到民法的调整。第二,看危害程度。诈骗罪中,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主观上直接故意发生危害结果,与民间借贷纠纷相比,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第三,看借贷双方的关系。民间借贷人身性强,借贷双方多为熟人。诈骗往往发生在陌生人或双方相识后不久,通过欺骗手段骗取对方的信任。第四,看借款原因。在正常的贷款关系中,借款人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时无法解决,然后向他人借款,贷款金额一般在其可承受范围内。以借贷为名进行诈骗的,往往是编造虚假的困难事实,或者是以高利息为诱惑,隐瞒真相,骗取他人同情或信任。此外,对于有偿还能力且拒绝偿还的人,即使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存在一定的欺诈行为,在实践中也很难确定非法占有的目的,一般作为民事纠纷解决。第五,看借款人借款后的行为。合法的借贷关系,基于相互信任或顾及感情而不写借据,很多借款人往往虚构理由,借款目的不明确,还款期限不明确,但借款人并不否认借贷关系,并试图归还。即便不能按时归还,往往也是因为遇到了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困难。以借贷为名诈骗财产,往往表现为携款潜逃、挥霍或赌博,或多次向同一人、不同人诈骗,根本不想归还,使自己无法偿还贷款,对相对人财产损失的危害后果持积极追求或放任态度。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