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家庭暴力的界定是指家庭成员间实施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造成的身体及精神伤害。对于实施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以向公...
一般夫妻打架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轻微暴力甚至因失手造成对方较为严重的身体伤害情况,是否构成家庭暴力主要看施暴人施暴的最终目的,是不是希望通过暴力...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冷暴力,是一种暴力,是指想通过这种暴力解决问题,表现为漠视、忽视、轻视、冷淡、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等,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家庭冷暴力,也被称为家庭冷战,是指家庭成员(多指夫妻)之间解决矛盾的方式,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无端挑剔、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或无意用精神折磨对方,使家庭关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影响对方正常生活。为了讨论,我们认定暴力是指对人武力、谩骂的行为;冷暴力是指漠视、轻视、限制等行为。我个人认为冷暴力比暴力更严重。其一、社会文化中,对家庭暴力不能容忍,但是对家庭冷暴力却采取宽容的态度,这表现在,暴力产生的情绪可以直接宣泄,冷暴力产生的情绪无处宣泄,一旦宣泄就会被认定是无理取闹,是不好的。其二、暴力冲突有互动,当事人会认可对方的存在,情绪可以有指向性的宣泄,而冷暴力是没有互动的,当事人会感觉到被视而不见,不被认可存在。对人存在的认可是人根本的需要,漠视、忽视就是否定对方的存在,是对人根本的否定。这里有个原则是:有认可总比没有认可好。其三、暴力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可是冷暴力始终在激惹当事人的情绪,让当事人始终处在情绪中,又无处宣泄,这如同走长路,但鞋里有颗沙子,我们都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么如何应对家庭中的冷暴力呢?这里给出思考的方向,希望大家在此方向上进行思考,以得到自己有效的应对办法。增加觉察力,如何发现自己是否处在冷暴力中?要知道暴力与冷暴力的概念,要学会观察对方的行为方式,要敏感于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变化,要了解容易产生冷暴力的情境,如暴力过后,需求没有满足的情况等等。平静。处理矛盾冲突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去处理实际问题。在任何时候都千万不要大吵大闹,那样会适得其反,你一定要保持冷静,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心情来分析你们之间的矛盾所在。分析。我们太喜欢分析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会产生冷暴力?目的是为了避免,如果你习惯这种方式,就用这种方式找出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我建议直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找和睦相处的方法,去分析情境、关系、对方的特点,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1、在丈夫实施家庭暴力时,应及时请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联组织、庇护所及所在单位、组织进行制止、劝阻、调解,相应机构制作的书面材料可以作为证据提交。2、公安就关的出警记录、询问笔录。部分证据是认定当事人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重要证据。出警记录能够证明报案的方式、案由、出警时间、处理结果等内容。询问笔录反映的内容较出警记录更为全面,一般情况下能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家庭暴力的起因、程度以及处理结果等等。对于公安就关的出警记录在代理律师去调取的情况下,公安机关能够提供,但对于询问笔录,公安机关(派出所)往往以涉及当事人隐私或者作为公安机关的内部材料不对外出具为由拒绝提供,律师可以申请法院的调查令进行调查或者直接申请法院进行调取、收集。3、证人证言。家庭暴力的发生,除双方当事人外,其子女和邻居出具的证言也是认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有力证据。需要注意的是,证人出庭需要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申请。证人证言一定要客观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需要证人亲自到庭接受法官的询问和对方的质证。在丈夫实施家庭暴力时,应及时请邻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进行劝阻、调解,4、视听资料。视听资料属于间接证据的一种,其不能单独或者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除了需要法院审查核实外,还需要同其他的证据相互印证,才能组成一个证据链被认可,与直接证据相比证明效力较低,为了达到同一证明目的,需要有其他证据进行佐证。该部分证据主要指双方的聊天记录、对方承认家庭暴力的录音、伤害情况的录像等等。5、书面证据。加害人在诉讼前出于愧疚、维持婚姻关系等原因向受害方出具的《悔过书》、《保证书》等可以作为书面证据直接向法院提交。受害一方经过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该机构出具的诊断建议或诊断结果也可以作为认定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的证据。鉴定机构关出具的伤残鉴定结论可以与公安机关的报警记录相互印证,以证明其实施伤害的程度。医院的病历与照片也能证明家庭暴力的存在。
一般夫妻纠纷与家暴的区分:一般夫妻纠纷中也可能存在轻微暴力甚至失手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身体伤害。但与家庭暴力有着本质区别。家庭暴力的核心是权力和控制。加害人存在着通过暴力伤害达到目的的主观故意,大多数家庭暴力行为呈现周期性,并且不同程度地造成受害人的身体或心理伤害后果,导致受害一方因为恐惧而屈服于加害方的意愿。而夫妻纠纷不具有上述特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37人已浏览
142人已浏览
215人已浏览
21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