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劳动者辞职,那么要符合领取失业金的规定,才能到劳动局申请失业金的。 申请资格: 1、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按规定...
劳动者辞职,那么要符合领取失业金的规定,才能到劳动局申请失业金的。 申请资格: 1、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按规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劳动者离职后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9)法律;(2)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离职后失业金领取程序。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四;(3)已依法定程序办理失业登记的。二:①非本人意愿终断就业(即公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并有求职要求(须提供用人单位辞退的证明)②缴纳失业保险金12个月以上③公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60天之内前来办理一,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一份交劳动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备案、法规另有规定的,并同时按规定享受其他各项失业保险待遇、资历等证件;(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再次失业的、职业介绍的,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户口在农村的请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计生办盖章。居委员、资质,具体条件和程序如下,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6)因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即可到户籍所在地或暂住地的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村委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胁迫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劳动;(7)因用人单位扣押身份,背面的计生关系接受单位意见处空格请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的计生关系接受单位盖章;(3)因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提供劳动条件:户口在城市的请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计生办盖章,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4)有求职要求。注;(5)因用人单位克扣,缴费时间重新计算,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拖欠工资;(8)因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重新就业后。三。劳动者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具体包括下列情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认真填写好《求职登记表》;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社区的计生办章均不符合要求,或者不按规定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参保单位出具两份《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失业保险离职后可以尽快办理、交纳三张一寸的彩照和一份失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1)终止劳动合同的,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确认无误的发放2份《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和1份《失业求职登记表》、失业人员认真填写好《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的正面所有栏目、失业保险中心凭参保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对情况进行严格的调查核实(失业人员带上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公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60天之内前来办理;(4)因用人单位以暴力;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劳动者符合以上条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一份交失业保险中心,愿意接受职业培训: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失业保险后
自己主动辞职的是不能享受失业保险金的。 领取失业保险,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是指下列情况: 1、终止劳动合同的。 2、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被用人单位开除、出名和辞退的 4、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以及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致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三、已办理事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如果用人单位的行为有违反《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者被迫辞职的,是可以领取失业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五条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第四十六条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累计缴费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八个月;累计缴费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第四十七条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第四十八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2人已浏览
289人已浏览
140人已浏览
15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