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嘱托他人损害自身法益的场合,承认法益主体和其他人在违法的判断上应区别开来; (2)就未遂教唆而言,承认教唆者的主观认识可能导致共犯和正...
(1)嘱托他人损害自身法益的场合,承认法益主体和其他人在违法的判断上应区别开来; (2)就未遂教唆而言,承认教唆者的主观认识可能导致共犯和正...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关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在刑法理论上存在单罚制与双罚制之分。 单罚制,又称为代罚制或者转嫁制,指在单位犯罪中只处罚单位中的个人或者只处罚单位本身。总之,在单位与个人之间只处罚其中之一。 双罚制,又称为两罚制,指在单位犯罪中,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中的个人。即对单位犯罪实行两罚制,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能够反映对单位犯罪的全面的刑法的否定评价,有利于遏制单位犯罪。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犯罪虽然是以单位形式实施的,但实际上社会危害性主要反映在个人的行为上,因而没有必要对单位进行处罚,只须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只处罚个人的单罚制也是必要的。 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一般侵犯财产罪是根据其犯罪金额来确定罚金,例如盗窃2000多元,一般罚金会是其两倍多,可能是5000,这是法官自由裁量的内容。 经济性犯罪的罚金也要根据其犯罪数额确定,但是一般不会直接像盗窃那样简单的倍数,而是综合其认罪态度,退回的赃款等诸多因素确定。
“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根据本条规定,罚金数额应当与犯罪情节相适应。也就是说,犯罪情节严重的,罚金数额应当多些;犯罪情节较轻的,罚金数额应当少些,这是罪刑均衡原则在罚金裁量上的具体体现。在裁量罚金数额时应否考虑犯罪人缴纳罚金的能力,刑法没有明确规定,但2002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如违法所得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并结合考虑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依法判处罚金。”由此可见,在司法实践中,从有利于判决执行的角度出发,在罚金裁量的时候应当考虑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 在无限额罚金的情况下,根据前引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一千元;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判处罚金的,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五百元。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65人已浏览
202人已浏览
159人已浏览
10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