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进行任何交易,应当签署书面合同或者协议等法律文件,以备发生债权债务纠纷时有据可查。 2、履行交货或者付款义务时,应当取得收货单、送货单、...
具体措施可包括: 1、降低财政建设支出,限制所在区域的政府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 2、对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行政追责、过程审计; 3、上...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规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债务由于规模过大而可能导致的到期债务无法完全支付的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比较大,有的甚至超过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例如,截止2000年年底,四川省财政各种直接债务累计达400亿元左右,或有债务369亿元,其中,应清欠农村合作基金会213亿元,应退还供销社股金26亿元,粮食企业亏损挂账110亿元,养老保险金缺口20亿元。如果再加上欠发工资和养老金、违规担保、民间集资,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更大,风险也更大。
首先,我们应该从经销商的声誉和资格管理开始。二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三是提高营销人员的风险意识,严格评估营销人员的收款情况。四是完善企业内部营销管理体系。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必须要求标准化和制度化,特别是在销售方面,因为营销团队是企业所有员工管理最困难的部分。
在化解了实体经济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后,纵观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中国巨债”带来的债务违约风险、持续多年的房地产泡沫、中长期仍然存在的人民币贬值压力等。观史而知今,对近800年来经济金融史的研究发现:各国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一半以上都是由各种债务违约引发的。债务的本质是借债主体(例如政府、企业)对其未来货币信用的透支。由于债务的膨胀是“复利的滚雪球”,如同癌细胞的扩散,必须尽快加以抑制,以防不治。 此轮债务问题并非中国首次面对债务风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前后,中国曾三次面对比较严重的债务风险。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全国普遍设立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至90年代各地普遍出现兑付问题,四川、河北等地甚至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挤兑风波,并酿成了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极端事件。 第二次债务风险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三角债”,当时的坏账规模约为2000亿元,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第三次债务风险是本世纪初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占银行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银行改革中,首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约有1.4万亿元。 对于上述三次债务风险,中国政府通过财政补助、债务清算核销、剥离不良资产、国家注资上市等方式处理并化解了债务危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10人已浏览
321人已浏览
463人已浏览
36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