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诈骗罪需要诈骗“数额较大”,这个“数额较大”各地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被骗数额是根据你所在的省份的标准决定。...
1、利用代购诈骗:诈骗者声称为您打折海外代购,付款后诈骗分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理由要您加付“关税”,但您加付了钱之后却收不...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钓鱼网站诈骗:犯罪分子以银行网银升级为由,要求事主登陆假冒银行的钓鱼网站,进而获取事主银行账户、网银密码及手机交易码等信息实施犯罪。2、低价购物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的物品等转让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3、QQ诈骗-冒充亲友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该QQ账户主人对其亲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4、QQ诈骗-冒充公司老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搜索财务人员QQ群,以“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文件”等为诱饵发送木马病毒,加入一些财务人员QQ群、微信群,并在群里发送木马病毒,观察、揣摩群里的各种身份,分析研判出财务人员领导的QQ号、微信号,接着再以财务人员领导一模一样的头像、昵称等,在QQ、微信聊天中要求财务人员转账到某个账户。不少人一时大意上当受骗。5、网购诈骗:犯罪分子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一旦事主下单购买商品,便称系统故障,订单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激活。随后,通过QQ发送虚假激活网址,受害人填写好淘宝账号、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后,卡上金额不翼而飞。6、订票诈骗:犯罪分子利用门户网站、旅游网站、百度搜索引擎等投放广告,制作虚假的网上订票公司网页,发布订购机票、火车票等虚假信息,以较低票价引诱受害人上当。随后,再以“身份信息不全”、“账号被冻”、“订票不成功”等理由要求事主再次汇款,从而实施诈骗。7、网络交友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婚介网站注册虚假信息,搜索事主的基本资料,假冒香港、东南亚等地的成功人士,骗取事主信任,以家人过生日、公司开业、航班突发事件为由骗取事主钱财。8、虚构色情服务诈骗:犯罪分子在互联网上留下提供色情服务的电话,待受害人与之联系后,称需先付款才能上门提供服务,受害人将钱打到指定账户后发现被骗。9、中奖诈骗-电子邮件中奖诈骗: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即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10、伪基站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的链接,一旦点击后便在事主手机上种植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11、微信诈骗-伪装身份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围朋友情况,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12、微信诈骗-代购诈骗:犯罪分子在微信圈假冒正规微商,以优惠、打折、海外代购为诱饵,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为由要求加付,一旦获取购货款则无法联系。13、微信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的帖子以“爱心传递”的方式发布到朋友圈里,引起不少善良网民转发,实则贴内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通讯诈骗。14、微信诈骗-点赞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套取完足够的个人信息后,即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15、微信诈骗-利用公众账号诈骗:犯罪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的推送消息。受害人信以为真,遂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刷信誉,后发现上当受骗。 16、二维码诈骗:诈骗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网络电信诈骗构成犯罪的是属于诈骗罪,是属于侵犯财产权利的刑事犯罪,最高可处无期徒刑。
的构成要件如下:(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信用卡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所有权。(二)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信用卡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三)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四)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主观上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不能构成本罪。在此应指出的是,在信用卡的各种行为中,行为人因行为不同,其犯罪故意也各有其特定内容而不尽相同。例如,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是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否则,不能构成本罪。在信用卡透支的情况下,区分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也应当从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来分析,如果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则是恶意透支,反之,则是善意透支。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52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583人已浏览
61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