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法人贷款的贷款者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可以行使法人代表的贷款权限;企业贷款是以公司的名义在法人代表同意的情况下贷款;个人贷款是以自己名下的资产做...
法人贷款和个人贷款的区别: 一、办理条件不同企业申请经营贷款,条件相对来说会严格一些,除了要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及信用之外,还需要看企业其他的综...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抵押物的要求 抵押贷款要求有房和车等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抵押;而无抵押贷款是不需要抵押物的,个人申请贷款仅凭个人信用。 2、贷款额度 抵押贷款的贷款额度和抵押物的评估值有关,一般额度较大;而无抵押贷款的贷款额度,跟个人的收入情况、征信情况等有关。 3、贷款利率 因风险程度不同,一般抵押贷款的贷款利率较高于无抵押贷款的贷款利率。 4、申请条件不同 抵押贷款的申请条件最主要是能够提供抵押物;而无抵押贷款的申请条件需要个人征信记录良好、能够提供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不同的银行对申请条件的要求不同,总体来说,申请无抵押贷款的要求比较严格。
1、贷款诈骗罪与非罪的区别贷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而贷款纠纷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与贷款人之间在签定、履行借款合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贷款诈骗和贷款纠纷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即贷款人没有偿还到期贷款。贷款诈骗罪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非法占有的自的,二是采用了欺骗手段获取贷款,这是区别二者的关键。因此,对于合法取得贷款后,没有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到期没有归还贷款的,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对于确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不具备贷款的条件而采取了欺骗手段获取贷款,案发时有能力履行还贷义务,或者案发时不能归还贷款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因经营不善、被骗、市场风险等,不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 2、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处理根据刑法第193条规定,贷款诈骗罪的主体中不包括单位,因此,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对此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是立法的疏漏;其二认为,如单位贷款诈骗的,由于其社会危害性特别大,对于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可以按照合同诈骗罪处罚,自然人也可以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其三认为这种情形应当属于法条竞合的情形,对此舍弃特别法而适用普通法条,不仅违背法条竞合的原理,而且也不符合立法本意。高法的会议纪要认为:单位在签定、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金融机构的钱款,数额较大的,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不以犯罪论处,不仅放纵犯罪,而且有违罪刑法定原则。行为人或者单位实施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哪个犯罪构成,就应当以该罪名定罪处罚,正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应有之意。因此对于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也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贷款诈骗行为,尤其是数额较大或者巨大的贷款诈骗行为,往往为单位所实施。不予处理显然不合情理,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应当注意:对于不符合合同诈骗罪构成特征的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不能以合同诈骗罪对单位定罪处罚。笔者认为高法的解释基本上符合刑法原理,对于单位而言,这种情形不属于法条竞合,因为在单位实施本行为时,由于刑法没有将此种行为规定为单位犯罪,事实上就没有相竞合的法条,因为单位并不触犯贷款诈骗罪。但这确实是立法上的一个疏漏,应当在刑法修订是予以矫正。 3、司法实践中的冒名贷款行为的性质。首先讨论共同犯罪中的情况。行为人与其他人相勾结实施贷款诈骗行为的,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的共犯。如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高利转贷为目的,与其他人相勾结,套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的,对该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应当以高利转贷罪定罪处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冒用他人名义或者虚构假名骗取贷款的,则不能以本罪即贷款诈骗罪论处。此种情形表现为:虚拟人名贷款;冒用他人之名贷款而被冒用人不知情或者被冒用者贷过款但贷款数额少于金融机构的帐面贷款额等3种情形。这在理论上被概括为:冒名贷款、搭名贷款、盗名贷款以假名贷款。应当根据行为的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及其主体的身份,分别定为:挪用性质反对犯罪和侵占类犯罪。即挪用公款罪或者挪用资金罪以及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等。前者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转贷或者归其他个人用途,单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骗取贷款的行为,由于不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应当定为挪用资金罪或者挪用公款罪等。
借款人的范围比贷款人更广,一般是指在银行办理贷款业务的客户。首先,贷款人和借款人是贷款关系中相应的双方。借款人作为申请贷款的一方,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能从贷款人那里获得信用资金。贷款人作为贷款审批/发放方可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发放信贷资金或自有资金。借款人成功获得贷款,除按合同约定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外,还需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如无法正常还款,应向贷款人说明情况,协商处理。与借款人相比,贷款人有义务提供贷款,并有权监督借款人的贷款使用。如果贷款用途不规范,贷款人有权停止发放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4人已浏览
799人已浏览
814人已浏览
22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