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直接关系到离婚双方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分割财产时应注意: (1)明确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正确认定夫妻共同财产范围,是正...
(一)分家析产时,要把家庭共有财产和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区分清楚。分家析产只能是分割家庭共有财产,属于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是不属于分割范畴的。 ...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婚前购房,婚后夫妻共同还贷,离婚时如何分割 对于夫或妻一方在婚前按揭贷款购买的房屋,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还贷的房屋如何分割? 对于这种情况,涉及到两个法律关系,即与开发商的房屋买卖关系,及与银行间借贷的法律关系。而与银行贷款的实质是由于银行在买方将房屋抵押给银行后,已经替买方将购房款全额付给开发商,也就相当于买房人已经将购房款全额支付给开发商,开发商将房屋交付给买房人,其房屋买卖合同已经履行完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买房人已经取得该房的房证,也就是说取得了该房的所有权。但是在实践中的一般做法是并不将房证直接交付给买方,而是直接抵押给贷款银行,或者是在房产办理抵押登记时直接在房产证上直接注明该房已抵押的字样。也就是说在办理抵押贷款手续后,做为买方已经取得了该房的物权。如果其取得的时间在双方登记结婚前,应当属于买方的婚前个人财产。根据婚姻法的规定,一方婚前的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不存在转化的问题。至于在婚后夫妻还贷的部分,一般都是由夫妻婚后取得的共同收入来偿还的,应当认定为另一方替买房一方履行了部分还贷的义务,但由于房屋的物权归买受人所有,所以在离婚时应当认定买房一方应当对另一方支付的购房贷款产生了一个债,即应当返还对方所支付的购房贷款的份额,一般来讲应当为婚后还贷的一半,同时也可以要求还贷部分的利息。 二、婚前贷款买房,离婚时已经增值,对增值部分如何处理? 考虑到买房一方在婚前已经取得于了贷款购房的物权,所以即使该房屋在离婚时已经增值,但由于属于买房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所以增值部分仍应属于其个人所有,与另一方无关。另一方只能主张替买房一方还贷的本金和利息,而不能就房屋的增值部分主张权利。 三、婚前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由一方出资,但是婚后才取得房屋权属证书,该房屋如何分割? 由于不动产的物权取得是以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事项为准,在不动产权属证书与不动产登记簿不一致的情况下,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单纯的房屋权属证书的时间来确定是否为婚前个人财产还是婚后共同财产。而应当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由于此种情况下不动产物权的取得是与婚姻关系密切相关的,所以确定不动产权利的归属还应当根据婚姻法的特别规定来确定。而且从购房款的来源来看,如果买房一方能够证明购房款确实是由其婚前个人财产出资的话,那么也能说明该房屋只是其婚前个人财产的存在形式发生变化,而不能形而上学教条的认为只要是在婚后取得就应当为婚后个人财产。但如果系双方共同出资,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离婚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为协议离婚,即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协议离婚双方需带上相关证件以及离婚协议材料直接到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 第二种为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非自愿,或者双方由于财产的分割、债务的分担、子女的抚养等问题未能达到一致,而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人民法院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离婚形式。 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原则上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财产的来源等情况,具体处理时也可以有所差别。属于个人专用的物品,一般归个人所有。 另外如果有证据证明一方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登记离婚后可以提起诉讼的情形 我国法律规定了两种离婚形式,一是登记离婚,二是诉讼离婚。 两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登记离婚对财产的分割仅体现当事人的意志,婚姻登记机关对其仅作形式审查,财产分割的内容未经国家公权力的认可,当事人事后有异议甚至反悔的,仍然享有诉权;另外,协议中未作处理的的财产,当事人当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登记离婚后可以提起诉讼的情形包括: 1、离婚协议中漏分夫妻共同财产; 2、登记离婚后,一方不履行离婚协议中对财产的分割约定; 3、登记离婚后,一方对离婚协议中对财产的分割约定返悔,要求变更或撤销原财产分割协议; 4、登记离婚后,一方发现另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行为或伪造债务侵占财产,要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或处理债务。 (二)诉讼离婚后可以提起诉讼的情形 诉讼离婚后,当事人对法院生效后所涉及的财产已无诉权,当事人不得再次提起生效的法律文书中已经处理的财产进行分割的诉讼,而只能通过申请再审的途径。对于离婚诉讼中忽略的财产,漏审、漏判的财产,则可以提起诉讼。因此,诉讼离婚后,可以提起财产诉讼的情形包括: 1、诉讼离婚时漏分的夫妻共同财产; 2、离婚后,一方发现另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行为或伪造债务侵占财产,要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或处理债务。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5人已浏览
947人已浏览
111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