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非法持有毒品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人不明知包裹里面是毒品的不构成犯罪。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国家禁止非法持有...
非法持有毒品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人不明知包裹里面是毒品的不构成犯罪。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国家禁止非法持有...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修正)第347条的规定,走私毒品罪,是指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走私毒品罪由主观要件、主体要件、客观要件和客体要件构成。走私毒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走私毒品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走私毒品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已满16周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走私毒品罪。走私毒品罪主观方面为故意,且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走私,过失不构成本罪。
非法持有毒品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行为人不明知包裹里面是毒品的不构成犯罪。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国家禁止非法持有的毒品而故意持有。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自己持有的是毒品,则不构成本罪。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四十八条【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同分子作斗争的正常活动。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社会危害性就在于不仅妨碍了司法机关对毒品犯罪分子的及时惩办,而且这种行为帮助毒品犯罪分子逍遥法外,逃避法律的制裁、继续作恶,危害社会,因此,对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犯罪予以惩处是十分必要的。(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具有对走私、贩卖、运输、的犯罪分子给予保护,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这些犯罪分子既包括尚未被抓获而潜逃在外的犯罪分子,也包括已被抓获的已决犯和未决犯,所谓“包庇”是指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罪行,或者帮助其毁灭罪证,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实践中,如果明知其人是公安机关正在追捕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案犯,而仍向其提供资助或者交通工具,帮助该案犯潜逃的,或者帮助毒品犯罪分子毁灭罪迹,隐匿、转移、销毁罪证等,也都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为。尽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手段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是帮助毒品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另外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为,只能发生在被包庇者实施犯罪之后,并且事先没有通谋,如果事前通谋,事后又包庇的,则属于帮助犯,以共同犯罪论处。事中通谋也属于事先通谋,也应以论处。窝藏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分子的,也应当按照本罪处罚。(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人,均可构成本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应从重处罚。(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犯罪。行为人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出于亲友之情,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有的是出于贪图钱财等,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只要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而予以包庇的,均构成本罪。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9人已浏览
137人已浏览
192人已浏览
11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