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偷税罪移送标准如下: 1、犯罪客体是国家税收的征管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采用刑法列举的偷税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进行...
偷税罪移送标准如下: 1、犯罪客体是国家税收的征管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采用刑法列举的偷税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进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法》规定了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作为犯罪的次数标准。多次偷税,特别是在税务机关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后仍继续偷税,性质恶劣。《刑法》规定对多次犯有偷税行为未经处理的,依照累计数额计算。《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三款规定的“未经处理”,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在五年内多次实施偷税行为,但每次偷税数额均未达到《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且未受行政处罚的情形。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纳税人进行偷税活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的10%以上的;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因偷税受过行政处罚2次以上,又偷税的。 刑法第201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的10%以上并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犯有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本罪立案标准第1项规定,“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的10%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这里的“偷税数额",是指纳税人应纳各税种数额的总和。所谓“应纳税额”,根据公安部1999年11月23日《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201条规定的“应纳税额"问题的批复》的规定,是指某一法定纳税期限或者税务机关依法核定的纳税期间内应纳税额的总和。偷税行为涉及两个以上税种的,只要其中一个税种的偷税数额、比例达到法定标准的,即构成偷税罪,其他税种的偷税数额累计计算。对于行为人偷税数额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公安机关就应当立案侦查。 本罪立案标准第2项规定,“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因偷税受过行政处罚2次以上.又偷税的,”应当立案追究。这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中《附则》的有关规定,是指行为人偷税数额接近本罪立案标准第1项规定的数额标准,并且已经达到该标准的80%以上,即“偷税数额在8000元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的8%以上的”。所谓“受过行政处罚2次以上”,是指行为人因偷税被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处罚过2次或者2次以上。至于两次处罚的具体处罚种类、时间以及两次受处罚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均不影响本罪的立案,只要行为人偷税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应当立案追究。 由于我国的每一个民事主体主要满足了相关的条件,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定进行纳税,故而若是发现了其他的民事主体实施了偷税漏税的行为,需要通过合法的方式,收集对方的犯罪证据,之后再向当地的相关机构举报其偷税漏税的行为。
1.犯罪客体:本罪的客体为国家的税收利益和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以及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欺骗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行为。 3.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既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也包括负有纳税的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等法人或单位,而且还包括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但没有纳税义务的公民,如与纳税、扣缴义务人相互勾结,为逃避缴纳税款犯罪提供账号、发票证明或者以其他手段共同实施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应以逃避缴纳税款共犯论处。 4.犯罪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01人已浏览
853人已浏览
126人已浏览
17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