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是指无法达成征收补偿协议,即被征收人拒绝签订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
第一,判断某一协议是否有效,应该以该协议是否符合有效或无效协议的要件为判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我是一名农民工,应聘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2004年8月在一个建筑工地工作时因公受伤。后来我与用工单位签订了一份工伤赔偿协议,协议中规定用工单位支付我工伤赔偿金3万元。2005年3月和10月公司分两次支付了我2万元,剩余1万元迟迟不履行,我在向公司讨要剩余款项时,公司以已超过劳动仲裁时效为由推托。请问我现在该怎么办才能要回我的工伤赔偿金? 劳动法律师解 根据你所说的情况,首先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公司以超过仲裁时效的理由推托拒付你的一万元工伤赔偿金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时人应当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委员会仲裁。当事人也可以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从上述规定来看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已达成赔偿协议,说明双方已无争议,权利义务已经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已经确定,无须再到劳动部门进行仲裁。你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以合同纠纷为由起诉建筑公司,要求对方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支付你剩余的一万元赔偿款来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的,应认定有效。前款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按照这一规定,牛先生与工厂签订的协议虽然不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的强制性规定等情形,但因为显失公平,是可以向法院请求撤销协议的。
自受事故伤害一年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存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等材料。在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下,才能享受工伤赔偿待遇。伤情稳定后,若受伤严重构成伤残的,可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或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定的鉴定机构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需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等。确定具体的伤残等级,才能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在完成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后,可与用人单位协商工伤赔偿事宜;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第十八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第二十一条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第二十三条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1人已浏览
354人已浏览
187人已浏览
14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