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交通事故诉讼程序如下: 一、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2、法院受理诉讼并立案; 3、向被告发送起诉状复印件,通知被告答辩; 4、法院安排开庭时...
交通事故索赔起诉流程如下: 1、准备撰写完毕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到人民法院起诉; 2、如果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会立案。 3、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2、立案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裁定驳回起诉不服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排期开庭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 3、开庭审理 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法庭调解。 4、调解 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当事人履行调解书内容或申请执行向法院告诉庭提出再审申请未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宣判)同意判决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我院告诉庭提出执行申请不同意裁判裁定: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判决: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1、准备好财产保全(可选)。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在诉前财产保全。如诉前财产保全的,必须在保全后15日内提出诉讼。 2、准备民事诉状、证据。根据被告人数加一份,向法院递交民事诉状和证据。 3、起诉至有管辖权的法院。有管辖权的法院为交通事故发生地法院或者被告所在地法院(被告经常居住地与被告所在地不一致的,被告经常居住地法院也可以作为有管辖权的法院);如需要申请伤残鉴定、三期鉴定的,也可以在此时同时以申请书形式一并提出递交给立案庭。 4、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满足起诉条件的,法院受理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在七日内立案,同时通知当事人。 5、由此进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收到起诉状后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可能会有法院会在交通事故律师的申请下调查取证,追加必要共同诉讼人。 6、开庭审理阶段。开庭前通知当事人和他的交通事故律师,并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开庭后,书记查明到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审判长核对当事人情况,宣布案由,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诉讼权利义务,询问是否提出回避申请,然后,进入第一个法庭调查阶段,当事人或者交通事故律师陈述,证人作证,宣读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进入法庭辩论环节,原告或者交通事故律师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发言或答辩,交通事故和对方互相辩论,审判长询问各方意见,开庭审理阶段结束。 7、进入判决和裁定阶段,法院必须公开判决,送达判决书,(当事人提出上诉递交上诉状,进入上诉审理程序),判决书生效。 8、就是交通事故律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阶段。
1、保护事故现场。保护事故第一现场,及时向事故发生地交通管理部门报案,由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事故现场调查。如果确定要负责任,无论责任大小,都要向保险公司报案;如果确定不负责任,就不用向保险公司报案。因为这将决定你明年续保时是否能得到安全返回。2、及时报案。带上你的保险单、行驶证、驾驶证(如果扣了就不用带了),把受损的车开到你的保险公司,在理赔部填写《车辆事故登记表》和《事故通知书》,帮助保险理赔人查看危险车辆。3、确定损失。拿着《车辆事故登记表》去理赔部门确定损失人员,确定修理项目和修理费用。损坏确定后,我会给你一份损坏确定单,一定要注意:1。不要遗漏修理;2、注意修理费不要定得太低,以防修车不够。4、修车。送车时,拿上损坏证明,和车一起交给修理厂。修理厂将根据损坏证明上指定的项目进行修理。车修好后,凭《提车单》支付修理费,并提交加盖修理厂公章的修车发票、施工单、材料单。5、开具事故证明。拿着对方车辆的修理发票和对方车主一起去交警队结案,领取加盖公章的《事故证明》。将准备好的《保险通知书》、《定损单》、修车发票、《托修单》、《施工单》、《材料单》、《事故证明》、《赔偿结算单》等待保险公司理赔部。7、领取赔偿金 。大约一周后,你会收到保险公司的赔偿通知,然后你可以带上公章、身份证明和《车辆事故登记表》来收回赔偿。旅行回来后,你也应该把你的车带到汽车修理厂进行维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负责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财产损失事故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处理,但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5人已浏览
141人已浏览
185人已浏览
154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