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肇事司机构成了交通肇事罪,根据你叙述的案情,司机可能已经被刑拘。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承担方面,除肇事司机外,肇事车辆的车主及肇事车辆投保的保险...
赔偿参考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死亡是交通事故引发最为严重的后果,死亡伤害直接剥夺了他人的生命权,而生命本身是无价的。对于亲人的过世,家属之痛何其沉重!但正确对事故进行处理,使逝者安息,并最大化维护家属因事故发生所产生的权利,乃至协助国家机关惩治肇事者也显得重要。事故发生后,家属应从如下方面对事故进行处理:一、协助查缉肇事者在出现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下,家属如果知道逃逸者的相关信息,应及时报警并对所知道的情况如实进行供述,以便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制定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者,一旦被认定逃逸,我国各地普遍规定将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在不少交通事故案件中,家属很有可能就是案件的直接目击者。为此,保护现场、稳固事故证据(如记录肇事记录车牌、现场拍照)等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肇事逃逸的肇事者,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反映给交管部门。二、待检验、鉴定结束后,对遗体进行处理在逝者遗体的处理方面,交管部门现场勘查结束后,会组织清理事故现场,清点、登记并按规定处理现场遗留物品,之后通知殡葬服务单位或者有死者遗体停放条件的医疗机构将遗体运走存放。如果为了查清案件事实,需要对死者遗体进行相关检验、鉴定的,会在死亡之日起3日内委托相关的鉴定、鉴定机构进行。家属对遗体进行相关处理,应当在对遗体检验、鉴定结束后,或火化,或下葬,因为既然检验、鉴定完毕,事故认定书记载的事实完全可以作为未来事故相关处理的依据。有死亡受害人家属迟迟不对逝者的遗体进行处理,例如对事故认定书不服、认为可以多拿赔偿金甚至用死者遗体威胁肇事者等,这些做法值得斟酌。一旦相关检验、鉴定意见出具,还是应当及早让逝者“入土为安”为宜。三、判断是否接受谅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明确,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即可被认定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对于肇事者一方来说,当有构成犯罪的可能时,通常会想取得家属的谅解,因为这样根据规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肇事者自身承担的刑事责任。一般来说,肇事者一方会采取道歉、赔偿的方式争取获得死者家属的谅解。肇事者争取获得谅解可发生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出具前,也可发生在事故认定书出具后。是否最终达成谅解,取决于各方的态度。如果肇事者对事故的发生表现为过失,且肇事者一方愿意给予至少不低于法定赔偿标准的赔偿,那么,逝者已逝,家属可适当考虑达成谅解,及时获得赔偿,以减少亲属离去带来的财产损失。四、拿到事故认定书后开始赔偿相关事宜除非死者家属有接受对方谅解的意思,否则,交通事故认定书一旦出具,就应该开始着手准备赔偿相关事宜了。事故赔偿相关事宜围绕赔偿项目和赔偿项目标准展开,死亡赔偿案件中的赔偿项目包括因抢救治疗发生的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伙食补助费等合理费用,还包括直接因死亡后果发生的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家属的误工损失。赔偿项目的计算标准可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一些赔偿项目标准存在转化问题,如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农村户口标准按照城镇户口标准赔偿问题,也属于赔偿相关事宜的准备内容。家属应当搜集死者交通事故发生时在城镇居住1年以上以及收入来源于城镇的相应证明,并主张按照城镇标准获赔。
这种情况下定责是有困难的,您母亲现在医疗费花了多少钱了呢?您和对方协商的是怎样的呢?如果是在协商不成建议您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向法院起诉。 能够索要的赔偿费用包括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伤残赔偿金、残疾辅具费、护理费、误工费、精神抚恤金、伙食补贴、营养费和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具体可以索赔哪几项,具体情况您可以跟我详细描述一下,建议您直接来电说明,我才能为您进一步分析您应该获得的赔偿具体金额,为您核算出您能够获得的最大赔偿,来电是免费的您放心,我会最大限度维护您的权益。
发生交通事故后受害人如果要请求赔偿,首先应在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调解中提出。 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应当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确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下,召集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损害赔偿进行调懈。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调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后即行生效。 如果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就不再调解,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损害赔偿。 (一)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二)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4人已浏览
118人已浏览
105人已浏览
13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