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是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作危害社会的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许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防止,致使发作这种成果 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尽管造成了危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成心或许过错,而是由于不能抵抗或许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违法。第二百三十三亲过错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处分上,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比成心违法明显要小,因而刑法对过错违法的处分比对成心违法的处分要轻。
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忙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还是以汽车驾驶员为例,某驾驶员已经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制动不灵,需要修理,但由于急于出车跑业务,并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超,出不了事,结果遇到紧急情况,将人撞死。作为驾驶人员,汽车制动不灵,可能会造成事故,是应该预见到的,但该驾驶员自认为技术高超,怀着侥幸心理,结果造成危害,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应当注意到,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3人已浏览
448人已浏览
746人已浏览
26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