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裁。”第3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
根据《仲裁法》第二条、第三条的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仲裁的范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2008年5月1日后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对于2008年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的规定及适用《劳动法》。《劳动法》关于仲裁时效规定于第八十二条: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仲裁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仲裁应当开庭进行。”但此条又规定,“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也就是说,仲裁庭仲裁案件可以不开庭。它是“仲裁庭应当开庭进行”外的一种补充形式。 不开庭审理就是书面审理,在当事人及其他仲裁参与人不到庭的情况下,仲裁庭根据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和证据材料,如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合同、双方来往函电等,以及证人、专家、鉴定人提供的书面证据材料,对争议案件进行审理,作出裁决。
1、查明案情、分清责任:查明案件事实,摸准争议焦点,分析和研究当事人的心理状况。根据调查、分析和研究所得情况,可拟定调解预案,确定调解的地点和相关工作安排。 2、调解进行阶段:提供适用法规,明确各方应负的责任或承担的义务;提出本案的调解意见,以供当事人参考或选择;组织双方当事人就调解意见进行协商;宣布调解不成或调解达成协议的具体内容。 3、结束阶段: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虽然达成协议,但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均意味着调解结束,仲裁委员会应及时以裁决的方式结案;对经过协商达成调解协议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制作仲裁调解书。调解书要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并由主持调解的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署名或盖章。从而完全结束调解程序。 申请劳动仲裁,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提出,有时效的要求,切勿超过仲裁时效,劳动法中要求有劳动争议提出仲裁的,须在发生劳动争议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申请,劳动关系终止的,应该在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劳动仲裁。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28人已浏览
439人已浏览
525人已浏览
67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