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也算犯罪,但应当减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什么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如何处罚? 答: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都是犯罪的两种停止形态,一旦发生了犯罪未遂或犯罪预备的情况就意味着犯罪行为的终止,不能再继续达到既遂或中止状态。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 至于是不是构成了犯罪才存在犯罪预备就不一定了。
刑法意义上的“损害”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危害后果,其必须达到刑法评价的严重程度。是建立在犯罪成立评价前提下的,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损伤。 作为刑法规定的中止犯中的“损害”概念,从质的方面来说,损害是指犯罪行为对犯罪对象造成的破坏,根据犯罪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质性损害和非物质性损害。 物质性损害,如人体机能损伤、物体毁损等,是由以物质为对象的犯罪行为造成的;非物质性损害,如名誉的毁损、人格的损害等,是由以非物质为对象的犯罪行为造成的。 从量的方面来说,损害是为刑法所评价的达到一定严重社会危害程度的后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损伤,否则就存在刑法对中止犯的评价比既遂犯还要严苛的可能,违背刑法设置中止犯的初衷。
骂人没有罪,但因此造成打架就有一定过错。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5人已浏览
167人已浏览
144人已浏览
17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