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如果确因感情破裂,则判离的可能性很大。 离婚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一种叫协议离婚;另外一种叫诉讼离婚。两种方式适用不同的条件,程序也不一样。 ...
民事案件对一审决不服,一审是简易程序的,二审诉讼费是一审的两倍,一审是普通程序的,二审一般一样。...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属于双方协商的结果,但是原则上应该重新缴纳。根据《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实行市场调节的律师服务收费,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律师服务收费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一)耗费的工作时间;(二)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三)委托人的承受能力;(四)律师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五)律师的社会信誉和工作水平等。
1、民事诉讼二审不是全面审理的,而只是对上诉部分的审理,根据新民诉法规定,二审案件的审理范是:与上诉请求有关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这个范围有两个显著特点:审理内容既包括事实审也包括法律审:审理范围受上诉范围的限制。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八条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公告期间是寻找该公民、等待其出现的期间。公告寻找失踪人,是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必经流程。因为宣告失踪是一种推定,而这一推定又将给被宣告失踪的公民带来重大影响。所以,为了充足保护该公民的民事权益,使裁判建立在慎重、准确的基础上,人民法院必须发出公告公告期满,该公民仍然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应确认申请该公民失踪的事实存在,并依法作出宣告该公民为失踪人的裁判。如公告期内该公民出现或者查明下落,人民法院则应作出裁判,驳回申请。
一、收费依据 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国务院令第481号文件)。 北京地区的另依据:北京市发改委《关于非财产民事案件等诉讼受理费标准的通告》[京发改〔2007〕1111号文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若干意见》[京高法发(200 7)95号文件]。 二、离婚案件一审二审诉讼费标准 (一)离婚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其中上海地区的案件每件交纳200元; (二)涉及财产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三)离婚诉讼过程中发生的鉴定、公告、勘验、翻译、评估、拍卖、变卖等发生的依法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费用,根据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由当事人预交; (四)当事人因自身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内举证,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提出新的证据致使诉讼费用增加的,增加的诉讼费用由该当事人负担。 (五)第二审人民法院决定将离婚案件发回重审的,应当退还上诉人已交纳的第二审案件受理费。 三、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减免 (一)法定减交 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 2、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 (二)酌定减交 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司法救助,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减交诉讼费用: 1、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 2、属于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的; 3、社会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 4、确实需要减交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准予减交诉讼费用的,减交比例不得低于30%。 (三)法定免交 1、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离婚判决、裁定、调解书,申请执行费用不由申请人预交。 2、离婚案件中止诉讼、中止执行的,中止原因消除后恢复诉讼、执行的,不再交纳案件受理费、申请费。 (四)酌定免交 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司法救助,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 1、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 2、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 3、确实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 四、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预交(一)预交时间 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用通知次日起7日内交纳案件受理费。 (二)预交币种 离婚案件诉讼费用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以外币为计算单位的,依照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案件之日国家公布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计算交纳;上诉案件和申请再审案件的诉讼费用,按照第一审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案件之日国家公布的汇率换算。 (三)预交程序 1、人民法院收取诉讼费用应当向当事人开具缴费凭证,当事人持缴费凭证到指定代理银行交费后,到法院换取国务院财政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印制的人民法院专用财政票据。 2、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基层巡回法庭当场审理案件,当事人提出向指定代理银行缴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基层巡回法庭可以当场收取诉讼费用,并向当事人出具法定财政票据。 五、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最终负担 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最终负担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决定。 六、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退费 需要向当事人退还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退还有关当事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364人已浏览
636人已浏览
1,196人已浏览
62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