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
手机被抢,不是民事行为,而行为人已经触犯了《刑法》第263条之规定,涉嫌抢劫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建议当事人立即报警,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立案。指公安机关、检察官发现犯罪事实和嫌疑人,通报、通报、自首的资料、自诉人起诉的资料,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进行审查后,作为刑事案件进行调查和审判的诉讼活动。(一)公案机关的立案。按照规定,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的,都应当立即接受,制作笔录及《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予以立案。对于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在7日内送达控告人。如果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同时,根据起诉人的反映,检察院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予立案的原因,对此案件机关应在7天内制作《不予立案的原因说明书》。检察院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立案的,公安机关在收到检察院要求立案的通知后,应在15日内决定立案。(二)检察院的立案。检察院通报中心负责统一受理。管理通报线索。检察院决定对案件立案侦查的,应当制作立案决定书。检察院决定不予立案的,如果是被害人控告的,应当制作不立案通知书。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2、调查。调查是指公安机关.检察在处理事件过程中,根据法律进行的专业调查工作和相关强制措施法律规定,调查过程中的传唤.拘留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留形式变相拘留。根据规定,调查期限为2~7个月。(1)一般来说,犯罪嫌疑人被捕后,调查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2)事件复杂事件可延长1个月:(3)交通非常不便的边远地区重大复杂事件的重大犯罪集团事件逃亡事件的重大复杂事件的犯罪涉及面广、科学调查困难的重大复杂事件,可延长2个月(4)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10年徒刑以上,在已经延期3个月的基础上,可以延长2个月。3、拘留。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检察在调查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犯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具体来说,①正在准备犯罪。实施犯罪或犯罪后立即发现的②受害者或当场亲眼目睹的人承认犯罪的③在身边或住所发现犯罪证据的④犯罪后想自杀、逃跑或逃跑的⑤有可能破坏、伪造证据或供词的⑥不说实名、地址、身份不明的情况下,有逃跑的事件。多次犯罪。合伙犯罪的重大嫌疑。拘留时要出示拘留证明。拘留后,除了妨碍调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况外,拘留的原因和拘留所应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者的家属和所在地。按规定,拘留时间一般为10-37天。法律规定,(1)公安机关应在拘留后3天内申请批准逮捕,特殊情况批准可延长1~4天,逃避犯罪。合伙犯罪的重大嫌疑犯可延长到30天,检察院在收到批准逮捕书后7天内作出批准逮捕决定。(2)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10天内作出决定。特殊情况下,决定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1~4天。不需要逮捕的,应立即释放。4、逮捕。法律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有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嫌疑犯.被告人,采取等待审查、监视居住等方法,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发生,需要逮捕的,必须立即逮捕。逮捕时应出示逮捕令。对于经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逮捕期限与事件侦查期限密切相关,通常逮捕期限到法院作出判决之日,即法院作出判决之日,逮捕结束,服刑(有罪),释放。需要说明的是,拘留和逮捕是强制措施,没有处罚性,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预防措施。5、审核起诉。根据规定,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明确,证据确实充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作出起诉决定。检察院审查起诉时间为一个月,重大,复杂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需要补充侦查的,检察院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退回补充侦查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一个月。
有没有使用暴力或以暴力想威胁是转没有成抢劫的关键,如果被发现后为夺路逃跑过程中出现的拉拉扯扯或轻度打击,没有明显的暴力或展示凶器、以暴力相威胁之表现,未造成相关人员伤害的,一般不认定为转化型抢劫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抢劫是不以金额大小为立案标准的,就算被抢劫1元钱,公安机关就应该立案。抢劫罪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应当立案。抢劫罪是行为犯,刑法对构成抢劫罪没有规定数额、情节方面的限制,只要行为人当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施了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是否抢到钱财,也不论实际抢到钱财的多少,原则上都构成抢劫罪,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因此公安机关以金额达不到立抢劫案的标准,那完全就是错误、违规的。你可以向报案的公安机关上级部门(如督察队)进行投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0人已浏览
110人已浏览
114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