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你可以提出伤害赔偿;关于精神赔偿,由于本案涉及刑事,是否精神赔偿有争议,且最高法院的解释排除了精神赔偿,因此,能提出精神赔偿的可能性小。...
发生车祸后,可以根据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来划分责任,并主张赔偿。(1)、申请做伤残鉴定,根据伤残等级来计算伤残赔偿金等相关费用;一级...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提供以下意见,供您参考,若有需要,可直接联系我。 发生交通事故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事后的索赔是一件相对专业的事情,邢硕律师可为您的索赔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只要有需要,邢律师会很热情地为您解答和服务。 如果伤得确实很轻微,那么我应该为您感到庆幸,建议您可以与对方当场协商了结。 如果伤得不轻,需要去医院治疗,甚至需要住院,那么,别着急,事情已经发生,只有从容面对。不用急着谈赔偿(急着谈赔偿极有可能损害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可能把对方吓住而不利于后期索赔,事实上,此时损失未真正确定,到底该索赔多少钱是说不准的),做好以下几件事: 1、无论是否取得交通事故认定书,当务之急是抢救伤者,此时,应当督促致害方垫付医疗费; 2、若致害方垫付医疗费不积极,可通过交警向对方施加压力; 3、若发现致害方有逃避责任的可能,应当尽快查封对方车辆 4、注意关注交警部门对事故的调查,配合交警部门的同时,争取对自己有利的责任划分 5、领取交通事故认定书(按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自勘查现场之日起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的,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或者重新检验、鉴定结果确定后五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6、注意关注肇事车辆有无投保,保险是否有效,保额多少,有没有可能出现保险公司不赔的可能,必要时注意保全对方车辆 7、保留好病历、医疗票据、出院证明、出院小结、X光片及CT片等资料(在病历、出院证明、出院小结上尽量争取要医院为自己证明护理、出院后需额外休息的情况,这是将来索赔误工费、护理费的依据,保留好一些交通费票据; 8、根据自己的伤情,考虑是否进行伤残鉴定,必要时可直接到伤残鉴定机构咨询 9、伤残评定 10、在专业律师的指导下与对方协商赔偿事宜 11、协商不成,则在专业律师指导下收集相关证据,准备诉讼; 12、委托专业律师进行诉讼,自己可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工作、生活方面,索赔事宜全部交给专业律师,事半功倍,在理论上可以争取到最高的赔偿。 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处理要领; 准确把握索赔金额,避免遗漏、也避免多算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针对性地收集真正管用的证据; 随时可以为自己权衡利弊,必要时律师可以协助和解解决。
交通事故怎样索赔: (一)医疗费:按照医院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创伤治疗所必须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结案后确需继续治疗的,按照治疗必需的费用给付。 (二)误工费: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营同行业的平均收入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护理费:伤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无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五)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赔偿20年。但5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最低不少于10年;70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制补偿功能的器具的,凭医院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的丧葬费标准支付。 (八)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10年。对不满16周岁的,年龄每小1岁减少1年;对7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最低均不少于5年。 (九)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的、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为限,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人抚养到16周岁。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扶养20年,但5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最低不少于10年;70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算。对其他的被扶养人扶养5年。
如果不是主要责任,你可以申请工伤认定。 一般先处理交通事故,不足部分,可以要求公司赔偿。 你们可以到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伤残等级鉴定,鉴定时需要伤者本人带上身份证复印件,病历,片子等。 然后根据鉴定结果和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划分尽快向法院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因为时效只有1年,超过了时效法律上便不支持了。 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还需要增加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1人已浏览
153人已浏览
126人已浏览
11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