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依据我国的刑法,对于“非法拘禁罪可以取保候审吗”这个问题,需要根据第238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来进行判断。犯有非法拘禁罪的人可能会被判处3...
在国家赔偿方面,涉及刑事赔偿的范围是指司法机关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错误拘留、逮捕以及误判等行为引发的赔偿。 关于取保候审这项强制措施,并非由...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在非法拘禁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后,多认识自己的错误,积极与受害者和解,赔偿受害者的损失。犯罪嫌疑人得到受害者的理解,但仍需受到刑事处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受害者理解:1、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宽大处理建议。2、人民检察院可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较轻,无需判刑的,可作出不起诉决定。3、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由此可见,在非法拘禁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获得被害人谅解的,在量刑方面可以从轻处罚,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法的,甚至可以不被检察院起诉。至于具体如何量刑,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
非法拘禁案件,要争取缓刑,最好能够取得受害人谅解,有损失的赔偿损失,这样争取相对容易一点,如果受害人不谅解,比较困难。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获得相关执法机构批准,拘留人员必须遵循以下规定: 7. 不得擅自离开所在地区,即不能前往香港。这是为了更好地管控其行踪,确保公平公正的审判得以进行。 8. 法律依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需遵守以下几项规定: (1)未经依法许可,禁止脱离该区域所属的城市或乡村范围。 (2)如个人住址、职业地址以及联系方式出现变更等情况,当事人须在发现变化后的24小时内上报有关执行机构。 (3)在接到传唤时,当事人有义务立即前往案发地点。 (4)不得通过任何手段影响证人陈述事实真相等取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5)禁止故意毁坏、篡改或者捏造事实上的证据,也不得进行同伙串谋或者伪造新的证据。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7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13人已浏览
1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