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对于以谣言方式造成他人名誉严重受损的情形,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涉嫌诽谤刑事犯罪,一经定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
夫妻双方感情完全破裂的情况可以协议离婚,协商一致的可到双方任何一方户籍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律师可以协助制作离婚协议);协议不成的,任何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如果损害后果确实发生,你可以收集证据,录音也是其中之一,但不能侵害他人权益或违法取得,还要有其他证据相印证。
1、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偏差过错,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的 2、行为人所做出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维护名誉权的法律条文,但是此处的法律条文,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对其作出详细的解释说明。另外地方性的法律文件或其他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可以约束行为人的举止,但是受害人不得依据此法律条文要求行为人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3、存在一定的损害后果。因为名誉权实际上是一项十分特殊的权利,所以名誉权被侵犯的损害后果与一般侵权的损害后果在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名誉权的侵害后果往往较为隐蔽,而且如果对名誉权侵害进行举证也比较困难。 4、损害的事实与损害行为之间需要有因果关系,不得无故栽赃他人损害名誉权,也不得捏造事实诬告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损害名誉权多是通过侮辱或者诽谤的其他方式进行,侵权人想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贬低他人人格并且损害他人名誉权的目的,这种是较为明显的侵犯名誉权的表现。但实际上,有时也有“不明真相”的过失行为,例如侵权人将关于他人的虚假消息投往新闻传媒,但是编辑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调查就信以为真,进行刊登的,也叫对他人名誉权的一种损害。民法理论中的过错责任原则也明文规定,过失也需要承担同样的民事责任。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普通退休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50岁,特殊职业提前退休男性55岁,女性45岁)提前退休,相应减少养老保险待遇,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以外的基本养老金,每年减少2%。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279人已浏览
1,946人已浏览
10,683人已浏览
33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