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通常是劳动管理监察大队)。 2、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仲裁费用200-300元,如果你胜了全部由公司负担)。 3、如果...
当事人属于承包方,发包方拖着不付钱,工人要工资,当事人可以到发包方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发包方依法支付合同约定的钱款,用人单位不得非法...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这位朋友您好,我已详细阅读了您的问题,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我的工作经验和法律相关规定,现答复如下:一年。可以通过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解决,一般情况下如果劳动监察大队不能合理解决好,可尽快申请劳动仲裁。 1、准备单位的主体身份资料,如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等。 2、书写劳动仲裁申请书,第一部分写申、被双方的主体身份资料信息,如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第二部分写申请事项,拖欠工资、赔偿金等。(这部分是该文书的核心内容,应当准确、无遗漏的列明请求事项,每一项请求的金额与计算方式,如有遗漏事项则在一审当中无法补充提出。切记)第三部分写事实与理由,这部分写明入职时间、收入等情况,以及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写好后签字,一式二份提供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不收仲裁费。 3、准备证据清单,和所有证据复印件,一式二分提供仲裁委员会。证据提交要在举证期限内,以避免过了举证期限而得不到仲裁委员会的认可,对于一些案件缺少关键证据的,建议尽可能的咨询专业律师,在律师指导下取得有利证据,这也是仲裁成败所在,切记 4、立完案后等仲裁委安排时间开庭,如金额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十二个月,为一裁终局。
用人单位没有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资,劳动者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38条规定。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者有欠条的,劳动者可以持欠条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七十七条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建设工程的承包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农民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资。 根据法律规定,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有权依法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有权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8人已浏览
212人已浏览
235人已浏览
7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