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欺骗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或者可撤销的合同,其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欺骗方应当将其因为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原物返还,无法返还的折价补偿受欺骗...
1、合同欺诈行为有三方面的法律责任:侵权民事责任;违法行政责任;犯罪刑事责任。 2、有侵权损害事实。 3、欺诈行为具有违法性。 4、欺诈行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欺骗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或者可撤销的合同,其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欺骗方应当将其因为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原物返还,无法返还的折价补偿受欺骗方。对于受欺骗方因为合同没有法律效力遭受到的损失,欺骗方应当赔偿。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欺骗侵害民事权利的,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1、合同欺诈行为有三方面的法律责任:侵权民事责任;违法行政责任;犯罪刑事责任。 2、有侵权损害事实。 3、欺诈行为具有违法性。 4、欺诈行为是损害事实的原因。 5、合同欺诈的认定。冒充合格主体资格是诈骗行为人的贯用的手段;查明行为人有无实践履约能力和履约行为;签订合同后,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履约合同的态度。 6、合同欺诈行为的侵权民事责任,主要方式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对于返还财产,可以由受害人主张,以有利于受害人为原则,决定是否返还,实现减少受害人“财产的损失和浪费”的目标。对由于欺诈行为使受害人对预期不利的规避决策失误致使规避没有实现,或因欺诈而决策失误致使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不能全部实现的,应当赔偿损失。依照民事协商原则和调解原则,这种责任制度将使受害人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体现了法律的威严。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53人已浏览
167人已浏览
217人已浏览
13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