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般刑事案件,公诉人是原告,法院不能调解公诉人与被告人的争议。所以说,刑事案件不能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被害人是原告,法院可以就民事...
刑事责任是可以和解,但只是限制于某些情形之类。其情形有: 1.因民间纠纷引起,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2.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人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犯罪人在刑法意义上识别和控制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刑法第十七条第一、二、三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十二岁以下十四岁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造成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起诉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有谅解书仍然要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得到被害人及家属的谅解的,可以从宽处罚,如果情节轻,可以争取缓刑。谅解书只是酌情从轻判决的一个情节,并不能免除刑事处罚。
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刑法》第18条,其中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以上明确规定了评定精神病人作案时的责任能力状态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一是医学要件,即必须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学要件,即根据其实施危害行为时精神症状对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影响。关于不能辨认和不能完全辨认的法律定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条规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病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因此,评定时首先要明确精神疾病的诊断,并判明其实施危害行为时所处的疾病阶段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综合分析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响,作出责任能力评定[1]。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91人已浏览
196人已浏览
225人已浏览
1,56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