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诉状一般应先列明原被告双方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现居住地和联系方式。 2、列明你方的诉讼请求,如“依法判令被告协助...
1、《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如果一方拒绝有探望权的另一方探望子女的,《婚姻法...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如何书写的解答。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父母应该承担抚养其长大的义务,这样,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对父母的要求。对于不具有抚养权的一方,可以依照法律允许对孩子进行探视,给孩子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关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同时,子女探视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适用范围:1、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2、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将探望权作为一项权利在法律上加以规定,是因为这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子女之间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变化。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通过探望子女,与子女交流,和子女短暂生活等多种形式行使探望权,从而达到继续教育子女的目的,对子女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探望权不应是“权利的最小化”,它不仅是权利,还必然成为“权利之外的东西”。3、探望权产生的时间是离婚后。离婚前,父母存在着有效的婚姻关系,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教育孩子,形式探望权的问题还不存在。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不能与孩子共同生活,因此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4、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般法院会判决另一方在每个月的单周或双周的某一天行使探视权,也可能会有一至两天的探视时间。如果对方行使探视权明显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健康,或者10岁以下的孩子明确不愿意被对方探视,可以另行起诉法院,法院暂时暂停对方的探视权。此外,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对方对孩子的探视权。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2人已浏览
142人已浏览
120人已浏览
16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