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在审批合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确保会签表中的基本信息填写完整、规范、清晰、与合同内容一致。 2. 合同应使用公司指定的范本...
“动产质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交由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就该动产依法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例如以字画出质设定的质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 当事人(遗嘱人、抚养人)的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本等。扶养人是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应提交法人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代理人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明; 2. 遗嘱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其家庭成员情况证明及与扶养人相互关系的证明。遗嘱人无工作单位的,以上证明可由其住所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 3. 扶养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扶养人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的证明及与遗嘱人相互关系的证明; 4. 遗嘱财产的所有权凭证,如房屋产权证、存款单据、有价证券等,以及财产清单; 5. 遗嘱扶养协议书草本。
一、房屋拆迁协议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房屋拆迁协议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为明确拆迁活动中相互权利义务关系所订立的协议,包括城市房屋拆迁协议、村镇房屋拆迁协议、拆迁补偿协议、安置协议等。在签订房屋拆迁协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房屋拆迁面积的确定。如果实际面积大于房产证上的面积,务必要求拆迁方丈量坚持以实际面积计算。 (2)房子装潢的补偿。例如铝合金窗和防盗门的补偿与一般门窗不同,石英水磨地和一般水泥地的补偿不同,需要补偿和不补偿的项目容易混淆,都必须在拆迁方作记录后一一过目。 (3)违章建筑的年限和补偿。如果有违章建筑,事先最好有违章年份的凭证,哪怕是一张用料单或用工单,因为不同年份的补偿多少不同。 (4)签订合同时,要仔细搞清合同内容不清楚的问清以后才签字。 (5)如果拆迁时要求析产,如有两个房产证要求得到两套回迁房都是可以的。 二、拆迁协议无效的法律后果 1.无民事行为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拆迁协议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同样,实践中和未成年人签订的情况比较罕见,常见的往往是与老年人签订,有的老年人事后被证明已患老年痴呆症,因此此类情形下签订的协议全部无效。而更离谱的则是,拆迁人往往不与房屋所有权人签订拆迁协议,即拆迁人常常会与被拆迁人的亲戚、朋友签订拆迁协议,这种协议也是无效的。 2.没有办理有关拆迁手续就签订拆迁协 在拆迁协议签订的过程中,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拆迁人时,没有办理有关拆迁手续,即不具有拆迁资格时,签订的协议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实践中拆迁方往往为赶进度,在法定手续不齐全的情形下与被拆迁人签订协议,这种情形下所实施的拆迁行为应当被确认无效,可以请求法院确定协议无效。
在发生了车辆损失且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后,为了快速有效地处理,双方应确保在解决过程中不留下任何后遗症,因此双方应以书面形式签订协议书。 在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应相互查验驾驶证、行驶证和保险凭证,并主动出示驾驶证以确认其身份。在查验行驶证时,主要应查看行驶证与车辆是否相符,然后当事人双方自行确定事故责任。接下来,应立即向保险公司报案并索取报案号,填写《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各执一份,共同约定在24小时内到附近的“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服务中心”任一服务点办理理赔事宜。 《协议书》还应简要描述发生轻微交通事故的情形、车辆和其他物品受损情况以及其他损失,明确事故当事人所承担的事故责任等。这些事实必须是双方共同确认和认可的,并由双方当事人共同签名确认。双方应在协议书上留下随时可以联系的电话号码,并在现场互相拨打确认无误后,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并复印双方的驾驶证、身份证等证件。 对于轻微事故,有些小事故虽然轻微,但当事人应视现场情况小心判断,“私了”也要慎重。如果在事故中有人受伤,或者出现“问题”车辆,比如车辆手续不全,驾驶人饮酒或服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驾车的情况,当事人对事故责任有争议等情况时,为确保当事人双方的权益,最好立即报警处理。如果发生单方事故,不要自行走开,应第一时间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 在“私了”过程中,也存在少数缺乏诚信的人,虽然签订了《协议书》,还是事后不认账。如果遇到一方当事人不配合,故意不处理或拖延处理赔偿,权利人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担心对方抵赖或者开溜,可以用交换双方有效证件等方法来进行制约。 有些不法分子专门在车辆转弯或变道时“碰瓷”,利用车主想“私了”的心理诈取赔偿费。驾驶员如果怀疑遇到了专门“碰瓷”的人,也应当立即报警处理。此外,在“私了”过程中,当任何一方对协议有异议,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时,则应当保护现场或拍摄照片,并通知交警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4人已浏览
169人已浏览
23人已浏览
2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