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各地关于房屋契税的规定存在差异,有些地方要求在交房前缴纳,有些地方则规定必须满10天才能缴纳。当前主流的操作方式是,在房屋竣工验收合格、...
1、滞纳金、违章罚款和罚金的会计处理:对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款以及违法经营的罚款、罚金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等,不得在税前扣除。发生缴纳滞纳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关于你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缴纳。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的,或者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缴纳。”不论是否取得房产证,若属于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则应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由此可知,是否办理房产证并不是应否缴纳房产税的必要前提,房产用于生产经营,就应按有关规定缴纳房产税。 按照规定,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实行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2、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一、关于安置房增值税缴纳方式 1. 在购房成交价格中,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可以免除契税,成交价格超过拆迁补偿款的则需要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计税价格 - 被拆迁房屋拆迁补偿款) × 税率。 2. 在减去拆迁补偿款优惠部分后,安置房需要按照商品房交易方式计算和缴纳税费。卖方需要缴纳的税费包括:税务部门向卖方征收的交易所产生的差价获得的收入为计税基数,以及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地方附加税和契税。其中,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税率为5.55%,契税为2%。对于居民个人转让普通住宅,则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的征收标准为房屋买卖成交价的0.15‰。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税率为20%。 二、安置房定义 安置房是指政府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时,对被拆迁住户进行安置所建的房屋。即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置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安置房的转让交易需要在取得该安置房房产证后才可以进行,这时的过户交易与一般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之处。安置的对象是城市居民被拆迁户,也包括征拆迁房屋的农户。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月度收入减去5000元(起征点)以及专项扣除(如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如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个人所得税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 1.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 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 3. 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其中,对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额减征30%;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税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依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分为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其中,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对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817人已浏览
14人已浏览
7人已浏览
1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