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不会通知家属的。法院没有义务通知家属,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判决书应当同时送达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但执行刑罚时,执行机关应...
法院对被告作出判决时,不得通知其家属出庭,但判处实际刑罚的,应当送执行机关服刑,执行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其家属。《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人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不会亲自通知家属,但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开庭审理前,人民法院应当进行下列工作: (一)确定审判长及合议庭组成人员; (二)开庭十日以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辩护人; (三)通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五日以前提供证人、鉴定人名单,以及拟当庭出示的证据;申请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应当列明有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 (四)开庭三日以前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 (五)开庭三日以前将传唤当事人的传票和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出庭的通知书送达;通知有关人员出庭,也可以采取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能够确认对方收悉的方式;对被害人人数众多的涉众型犯罪案件,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布相关文书,通知有关人员出庭; (六)公开审理的案件,在开庭三日以前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工作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辟谣】 所有刑事案件都要拘留? 真相:不是 解析: 不是所有案件都要拘留。有些可以取保候审,也可监视居住,甚至可以直接逮捕,拘留不是必经程序。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提醒】 刑事案件的开庭程序是怎样的? 刑事案件的开庭程序为: 1、庭审准备阶段,查明当事人身份,宣布被告人涉嫌罪名; 2、法庭调查阶段; 3、举证、质证阶段; 4、法庭辩论阶段; 5、最后陈述阶段。
家庭成员不是诉讼参与者,人民法院可以不通知家庭成员。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法院不会通知家庭成员,只需通知案件当事人。下列案件需要通知家庭成员参与诉讼:1。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需要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参与诉讼;2。对于刑事案件,受害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通知其近亲属参与诉讼。通知时间为开庭前三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一定时间内向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以外的其他诉讼参与者提出诉讼通知。应当说明案件的原因、开庭的时间和地点,并要求他们按时参加法庭进行什么样的诉讼活动。开庭通知应在开庭前3天送达。法院在开庭前,将在法庭公告栏上发出公告。当事人不能单独送达当事人的,除传票不能单独送达当事人外。
刑事案件开庭前不会专门通知家属,法院在公告栏是发布信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4人已浏览
244人已浏览
325人已浏览
49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