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一)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的;(二)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事故逃逸后自首是如何认定的:(一)逃逸人主动向交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如实说明罪错事实的;(二)逃逸人委托他人或者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待处理并如实说明罪错事实的;(三)逃逸人在途中向交管部门或者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处理的。(四)根据规定,有下列情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认定为刑事案件,并移交刑侦部门立案处理: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故意造成被害人伤亡的;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因无法及时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上述认定标准在全国各地交管部门和法院具有共性。
肇事逃逸,其是指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下列情形均属于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 因此您的情况属于逃逸。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6人已浏览
149人已浏览
241人已浏览
13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