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有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法律行为有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行为人和相对人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虚假意思表示也称为虚假表示。可以分为通谋虚伪表示和单独虚伪表示。民法典只规定了通谋虚伪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是指行为人和相对人都知道自己表示的意思不是真的,通谋做出与真的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单一虚伪表示,又称真意保留。表意人故意隐藏其真意,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 通谋虚伪所表示的效力分为两层: 第一层:通谋虚伪表示中的外部表面行为虚伪表示无效。 第二层:通谋虚伪表示中存在隐藏行为的,依法处理隐藏行为的效力。
关于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断方式为真实的意思表示才是有效的。 不是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实施的法律行为表示比如当事人签订的阳合同则是无效的。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2人已浏览
315人已浏览
615人已浏览
9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