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个人社会养老保险的计算公式为: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金额÷计算月...
缴费比例分为企业保险和个体劳动者保险两类:(一)各类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费,员工按个人缴费基数7%支付(2003年7年)%两年内提...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老年人办法》本决定实施前已退休的被保险人属于老年人。他们仍按照国家原规定发放基本养老金,并随着基本养老金的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计算方法以参保缴费年限为基础,以计发基数、计发比例、计发月数调整为重点,以建立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为出发点,以保护参保人员养老保险权益为目标,采用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国人逐步过渡的方式设计。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被保险人属于新人,缴费年限(含视为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退休后,基本养老金每月发放一次。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水平、退休时间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月标准以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础,每满一年缴费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存储金额除以计算月数,计算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以60岁退休、35年缴费为例,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59、2%(其中基本养老金355%个人账户养老金24、2%)〕26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决定实施后退休的被保险人属于中国人。由于以往个人账户积累较少,缴费年限为15年,退休后在发放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发放过渡性养老金。鉴于基本养老金计算方法改革的关键是解决中国人的过渡问题,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决定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认真计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过渡方法。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含缴费年限)15年以上(含15年),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办理退休手续后,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在过渡期实施特殊的过渡政策,根据新的计算方法,养老金减少不减少,逐步增加。
个人买养老保险需要到户口所在地社保局申请,其手续包括:本人身份证,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备两张,保费,申请书等即可。且只能办理养老,医疗保险两种。 交纳多少是根据当地去年社平工资进行计算的,且每年都不是一样的。 比如A地社平工资为20000元,那么养老保险交纳额为20000*20%=4000左右年,医疗为20000*10%=2000左右年。 另外也规定了最低档和最高档,最低档的交纳不得低于社平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最高档为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一般以最低档居多。
一、养老保险的定义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需强调说明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才是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 (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三)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养老保险如何计算 (一)如何计算 1、企业缴费额=核定的企业职工工资总额×20%;职工个人缴费额=核定缴费基数×8%(目前为8%)。 2、个体劳动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缴费额=核定缴费基数×18%。例如:2003年4月份河北省宣布的2002年度省社平工资为每月747元,因此缴费基数可以在747—2241元之间自主选择。全年缴费金额起码为:747×18%×12=1613.5元,最多为:2241×18%×12=4840.6元。 (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比例 缴费比例分作以企业参保和以个体劳动者参保两类: 1、各类企业按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7%缴费(2003年为7%,两年进步一个百分点,终极到8%)。职工应缴部门由企业代扣代缴。 2、个体劳动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按缴费基数的18%缴费,全部由自己负担。 (三)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 核定缴费基数以河北省上年度职工社会均匀工资(简称省社平工资)为基准。 1、企业职工凡工资收入低于省社平工资60%的,按60%核定缴费基数;高于省社平工资60%的,按实际工资收入核定缴费基数,但是最高不得高于省社平工资的300%。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947人已浏览
835人已浏览
955人已浏览
42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