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缓刑期间外出打工,需要两个地方的司法局同意。缓刑期间外出打工,要向当地的司法局提出申请并经同意,同时要向打工地的司法局报告。刑法》第七十五条...
缓刑期间外出打工,应当逐级报请市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批。批准后可以由务工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监管。具体办理办法请咨询当地的司法局。《公安机关对被...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判缓刑不可以外出打工的,虽然判缓刑了也属于服刑人员,行动自由是受严格限制的,特殊情况须离开居住地的,七日内须经司法所审批,七日以上须报司法局审批(最长不能超过一个月)。同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社区矫正机构还有“日听音、周见面、旬汇报、月鉴定”的工作要求。《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第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缓刑期间可以外出工作,但是要经过当地司法所批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第二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五条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判处缓刑后,人身自由不会完全受到限制,但也不会完全不管。在实践中,一般规定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需要定期向司法行政部门报告,写思想报告,让司法行政部门随时掌握自己的思想状态和活动趋势。因此,判处缓刑后,他们可以在其他地方工作,但他们需要得到司法行政部门的同意,并定期与他们保持联系。依照法律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检察机关批准。被宣告缓刑期间,严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刑法》规定,缓刑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根据检查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遵守检查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检察机关批准。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35人已浏览
250人已浏览
632人已浏览
33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