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未成年人若不满14周岁,则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因而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依法责...
未成年犯抢夺罪怎么判刑?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是介于盗窃罪与抢劫罪之间的一种犯罪形态。...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六条规定,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为犯罪携带其他器械抢夺的行为。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劫,但有证据证明器械不是为犯罪做准备的,不以抢劫罪定罪;行为人故意随身携带凶器显示,能够被害人发现的,直接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定罪处罚;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劫后,在逃跑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抵制逮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威胁暴力的,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我国刑法第267条规定了抢劫罪。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本罪与抢劫罪不同;本罪仅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不危害人身安全,属单一客体。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一般财产,如金钱、物品等。,不包括枪支、弹药、公文、证件、印章等特殊物品,否则不构成本罪。客观上,本罪表现为乘客不备,出其不意,公然对财物行使有形力,使他人无法抗拒,而获得数额较大的财物。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本罪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产。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侵犯公私财产,希望这个结果发生。根据200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虽然抢夺公私财产符合数额较大的标准,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为刑法典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轻微犯罪情节不需要处罚,免除刑事处罚:一是16岁以下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属于初犯或者教唆犯罪;二是主动投案,全部返还赃物或者赔偿;第三,被胁迫参与抢劫,要求行为人的行为不能构成抢劫罪。例如,债权人去债务人的财产以偿还债务或实现债权是民事纠纷,不应以抢劫罪论处。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抢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是构成抢夺罪的重要条件。此外抢夺的情节对认定抢夺罪也具有影响。因此,抢夺公私财物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的,不构成犯罪。 (二)本罪与抢劫罪的界限 抢夺罪与抢劫罪都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月的,主体要件也基本相同,并且都带一个“抢”字。但两者也有较大的区别: 1、客体要件不完全相同。抢夺罪为单一客体只侵犯公私财产。抢夺罪为复杂客体,侵犯的不仅是公私财产,而且是人身权利。 2、客观要件表现不同,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取公私财物,并且法律上没有数额的限制;而抢夺罪则是乘人不备,公然从财物所有人手中抢走财物,并且法律要求数额较大时才构成犯罪。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22人已浏览
161人已浏览
746人已浏览
13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