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
(一)在欺诈人方面: 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欺诈者有欺诈意图。欺诈的意图是指知道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希望或放纵结果。二、欺诈者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是指欺诈者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三、被欺诈者因欺诈而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等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一般必须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有因果关系。四、被欺诈者因错误而表示意思。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不是因为欺诈,也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者的意思与欺诈有因果关系。
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的约束,在法律中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也是致使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一)在欺诈人方面:1、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之。欺诈往往呈现为积极行为,而消极行为,尤其是沉默,则必须是法律、合同或者商业习惯上有告知事实的义务,而未告知时才能构成欺诈。2、须有欺诈故意。欺诈故意,是指具有欺骗他人的故意,这种故意的含义包括两层:(1)是使相对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情事不真实,并且明知相对人有陷入错误的可能;(2)是有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故意。这两种故意从根本上妨碍了被欺诈人意思形成的自由。(二)在被欺诈人方面:1、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被欺诈人陷于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并不陷于错误,或者虽然陷于错误,但该错误不是受欺诈而产生,则欺诈行为不能成立。2、须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联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陷于错误,但是并没有因之而作出意思表示;或者虽有意思表示,却不是因错误所致,欺诈行为也不能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被欺诈人必须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才可以撤销。大家通过小编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法典》中对于通过诈骗而实施得民事法律行为,其实是可以通过法院进行撤销的。比如说,在第三方的诈骗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其实在法律上根本就不具备法律效益。所以大家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一定要依法解决。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57人已浏览
124人已浏览
107人已浏览
15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