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履行超过合同履行期限的,合同就会失效,当事人未在期限内履行的,就会构成合同违约,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民法典》第五百...
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履行超过合同履行期限的,合同就会失效,当事人未在期限内履行的,就会构成合同违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自2021...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合同实际履行超过了有效期,属于迟延履行,如果迟延履行对合同的另一方造成了损失的,则会产生一定的违约责任。具体来说需要承担以下几种法律后果: 1)支付违约金或赔偿因迟延偿付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 2)对在迟延期间因不可抗力造成标的物毁损丢失的,债务人依法承担履行不能的责任,并不得以不可抗力为由主张负责; 3)承担交易价格风险责任。 4)债权人迟延受领,依法应向债务人支付违约金或赔偿因迟延受领而给债务人造成的损失,若为金钱给付义务,债务人可停止支付受领迟延期间的债务利息; 5)若是因瑕庇给付,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标的瑕庇能够补正的,债权人可根据标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合理要求对方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因此而不负迟延受领的责任。因瑕庇补正而致债务人迟延履行的债务,应承担迟延给付的责任; 6)加害给付的债权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其损失无论是人身损害还是财产损失,无论是实际利益还是可得利益,债务人均应赔偿。
合同不实际履行,该合同仍然有效。但是违约方要承担违约责任。具体内容是,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如果合同未签订,但一方已经实际履行了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07人已浏览
134人已浏览
140人已浏览
32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