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两罪在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体都是相同的,即(1)犯罪主体都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我国对于犯罪分子构成包庇罪的相应判刑处罚标准为: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我国刑法关于窝藏罪的规定:刑法第三百一十条:“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窝藏罪窝藏的是犯罪嫌疑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掩饰、隐瞒的是赃物或犯罪所得,是款或者物,行为对象是不一样的。
区别在于前者是明知他人是犯罪分子还为其提供住处和财务等行为;后者是明知他人是犯罪分子,为其做假证的行为。且两者的法律后果是一样的,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一般处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最低三年、最高十年有期徒刑。
窝藏、包庇罪,实际上是两个罪名,即窝藏罪和包庇罪,所谓窝藏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的行为。而包庇罪则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区分窝藏、包庇的故意和过失的关键在于: (一)行为人是否明确知道他人犯罪,如他人已明确告知行为人自己犯了罪等等。 (二)行为人是否应知道他人犯罪,如从他人的言谈举止和向行为人提出的种种要求中推断出来。 (三)窝藏、包庇行为是否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 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是否犯窝藏、包庇罪,不能光看行为人的口供,而应根据行为人的行为和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其口供和其它相关证据,以综合认定。如果行为人确定不知道对方是犯罪人,或者受欺骗、蒙蔽而为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作虚假证明包庇的,不能认定其是出于主观的故意,也就不能认定窝藏、包庇犯罪,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77人已浏览
180人已浏览
1,049人已浏览
15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