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交警会做事故处理,除非认定驾驶员是故意致人死亡,可能会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否则一般不会引入法律程序。当然,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如何处理这还得看是否...
要看事故认定书,死者和肇事者的责任大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交通事故中的死亡赔偿金按照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需要根据受害者的身份来确定。赔偿标准分为城镇和农村标准。;城镇居民按照上诉法院所在地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赔偿;农村居民按照上诉法院所在地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在实践中,一般采取以户籍为主、收入居住为辅的原则,农村户籍人员在城镇就业、定居、定居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农村户籍人员的收入和生活费用与城镇户籍人员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以死者经常居住的地方为适用城市标准或农村标准的条件更加公平实用,更加符合立法初衷。另外,几个受害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如果一个人符合城市标准,那么其他受害人也同时适用城市标准赔偿,即同命同价。
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6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界定了逃逸致人死亡的具体范围。司法实践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未介入肇事者本人其他加害行为即交通肇事后单纯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2、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按照《解释》第六条规定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3、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在逃逸过程中介入肇事者的“加害”行为,如拖着伤者逃逸故意到车轧人,将受害人抛入水中,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对此行为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对肇事者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和交通肇事罪进行数罪并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逃逸行为已成为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因此不应再被作为前一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是由,否则有违“禁止一行为重复评价的原则”。交通肇事行为发生后,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况来进行处理和认定,特别是存在事故逃逸行为的,还应当按照造成的实际伤害情况来进行处罚,没有造成严重伤害的,可以直接行政治安的办法进行处理,如果造成重大伤亡的还需要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刑法》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在六个月至二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3)因逃逸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七年至八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责任程度、致人重伤、死亡的人数或者财产损失的数额以及逃逸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2.法定刑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幅度的量刑起点和基准刑因逃逸致一人死亡的,量刑起点为七年六个月至八年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人数每增加一人,增加三年至四年刑期确定基准刑。 3.缓刑适用条件 (1)犯交通肇事罪,积极赔偿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可以适用缓刑。法定刑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幅度,积极赔偿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经济损失的被告人,虽未取得谅解,也可以适用缓刑。 (2)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或者隐瞒事故真相、嫁祸他人的,一般不宜适用缓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虽然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一般也不宜适用缓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4人已浏览
152人已浏览
129人已浏览
22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