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行为按其危害行为的形式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以及第三种危害行...
犯罪行为一定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触犯了刑法不一定就是犯罪。有些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没有主观故意或者过失,是因为外力所不能控制的,不是犯罪。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十六条规定的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刑事法律规定,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行为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在整个犯罪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 犯罪行为的特征 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行为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1)行为的主体性。行为主体表明一定行为的实施者,对于行为主体并无实质内容上的限定。只是对行为的主体作出界定,不同于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因此,犯罪主体只有在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不应将行为主体(行为人)与犯罪主体(犯罪人)混为一谈。 (2)行为的举止性。行为的举止既包括身体的举动(作为),又包括身体的静止(不作为)。 (3)行为的自愿性。行为的自愿性,指主观意思。犯罪行为是行为人有意识、有意志的行为。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才可归类于行为人。把不具有主观意思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中的行为概念之外,如反射动作;机械动作;本能动作等。 (4)行为的实行性。是指作为罪体之行为具有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相对于实行行为而言,存在非实行行为,例如预备行为、共犯行为(包括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 (5)行为的禁止性。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423人已浏览
192人已浏览
141人已浏览
8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