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 形式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或类似名称命名的成文法律,除了德国的立法之外。其他的如希腊1913年...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非常大。它是宏观经济活动中限制市场恶意竞争的有效法律。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立法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促进社会主...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竞争法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和兜底法。凡是其他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而经营者的市场行为与竞争法所确立的市场竞争原则相违背的,均应依照该法进行规范。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该法的直接目的; (2)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该法直接目的的必然延伸; (3)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该法的根本目的。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1、混淆行为。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以各种虚假手段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虚假表示、说明或承诺,或者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销售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同行竞争对手的利益或消费者的利益的行为。二是虚假宣传。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等方法,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分、用途、产地等进行误解的虚假宣传。三是商业贿赂。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取交易机会,暗中给予交易对手或其他能影响交易的相关人员以财产或其他利益的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侵犯商业秘密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和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5、低价倾销。低价倾销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6、不正当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以提供奖励(包括金钱、实物、附加服务等)为名,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损害用户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目的,或者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7、诋毁商誉,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商誉,从而削弱其他竞争对手段的商品的商誉。商誉是公众对市场经营主体声誉的综合积极评价。
第二条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427人已浏览
688人已浏览
292人已浏览
6,83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