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有过错方可以要求赔偿孩子的抚养权吗

2023-03-16 19:58:14
推荐答案

湖北在线咨询顾问团

2023-03-16 回复

专业分析:

1.因为家庭暴力离婚的,无过错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这里物质损害主要包括由于身体、精神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等。至于精神上损害,精神上痛苦是极其主观的感受,别人无从得知,从而精神损害不可能精确计算,只能委之于法官凭借司法经验,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恶意、情节、常理、医学鉴定等因素予以判断。2.对于孩子的抚养权法院一般会根据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综合双方的情况予以判决。第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第二,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于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5)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第三,如果子女是已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父母双方对于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时,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如果对方存在家暴行为,法官很可能会判给受害一方,这也是对未成年的保护。

展开更多

针对有过错方可以要求赔偿孩子的抚养权吗,看完你还不没弄清楚,直接和律师在线沟通获得更多帮助!

爱心律师推荐
同类普法

张神兵律师

广东律参律师事务所

故意伤害罪是指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利,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伤害行为既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既可以是作为的,也可以是不作为的。 作为行为如拳打脚踢、刀砍枪击、棒打石砸、火烧水烫等;不作为行为如负有保护幼儿责任的保姆不负责任,见幼儿拿刀往身上乱戳仍然不管,结果幼儿将自己眼睛刺瞎的行为,都可构成本罪。 另外,伤害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如果某种致伤行为为法律所允许,就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正当防卫造成伤害而未过当的,医生对病人截肢治病等。经被害人同意的伤害,是否合法,要做具体分析。 如果被害人的同意是为了达到危害社会的目的,这种同意不能排除伤害行为的非法性;如果这种同意是为了有益于社会的目的、则可以排除他人伤害行为的非法性。 还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己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本罪。如果只是一般性的拳打脚踢、推拉撕扯,不会造成伤害结果的,则不能以本罪论处。就结果的严重程度而言,则有三种形态,即轻伤、重伤或死亡。如果没有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如没有达到伤害等级或虽达到等级却属轻微伤,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其中,所谓轻伤,是指由于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于轻微伤害的损伤。 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丧失听、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以及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损害的伤害。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在犯罪主体上,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其中,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币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张神兵律师

广东律参律师事务所

医保卡可以用于看病、买药以及医疗费用的报销、和支付体检费用等用途。对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相关精选问答

相关专题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精选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